20161104_記【新光國語文備觀議工作坊 Part 2】後的省思

關鍵詞的擇取,為什麼用「擇取」而非「摘取」,實在是因為必須經過討論才能決定還選擇哪個語詞做為關鍵詞。今天,在一起練習時就發生這樣的狀況。

 

南一三上國語第六課《花童》第二段課文

 

『婚禮當天,媽媽一早就為我裝扮:梳了個公主頭,塗點口紅,穿上雪白的小禮服。打扮好,爸爸說:「我們家小美今天比公主還要漂亮呵!」聽得我好開心!』

 

依句號拆成兩個小分段,第一個小分段幾無異議的通過以「裝扮」作為關鍵詞,第二個小分段老師們和我的看法就有歧異。他們認為應該是「稱讚」,也就是在課文中找不到適合語詞時,自己下個標題做為關鍵詞。可是,我選擇的是「爸爸」,這個選擇就我觀察是讓大家都很不能接受,呵呵。

 

引導大家從另個角度思考,若是兩個小分段關鍵詞分別是「裝扮」和「稱讚」,哪一個會是主要關鍵詞呢?大家都認同是「裝扮」,因為是這一大段的主要意思所在。

 

那麼,第一個小分段得再找一個關鍵詞會選擇哪一個呢?「媽媽」,是的,為作者裝扮的人。所以,次要關鍵詞「媽媽」和「稱讚」之間有什麼關聯呢?似乎不太好解釋。如果改成「爸爸」會不會好一點?

 

這一大段主要關鍵詞是「裝扮」,先為作者裝扮的是「媽媽」,稱讚裝扮後的作者是「爸爸」,這樣關鍵詞之間的次序與關聯性就出現了。

 

所以,在擇取關鍵詞時,必須與文章對話,去討論出關鍵詞的重要性與彼此間的次序與關聯。在這對話的過程當中,也更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與整體文意。

 

---------------------------

 

與高年級老師討論一篇議論文,在作者翻來覆去的文句之中,不太好明確界定出關鍵詞,需要更多的對話。於是,與她針對文章內容反覆討論,而這也就是擇取關鍵詞必走的過程,這過程對理解課文是好的。

 

只是被動聽老師詮釋課文來理解,與自己跟同學或老師討論課文來理解,就好像照著GPS引導前進,與拿著地圖邊走邊問的差別一樣,也許最終都能到達目的地,但是過程裡所獲得的絕對有顯著差異。

 

對老師的備課來說也是一樣,照著指引或備課用書來準備,與自己從課文理解開始來備課,成效也是差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