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崁仔頂糶手的文化由來與傳承

基隆崁仔頂糶手的文化由來與傳承

「崁仔頂」名稱由來

基隆受自然環境獨厚,自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起便是通商要地。清、日時期在現今崁仔頂(孝二路)一帶,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國際貿易。在貿易發展下,1929年日本政府將孝二路後方的下遊河道進行整治,並將此河段整治成為運河。與此同時,在孝二路與運河之間新整的土地,則由當時十位商家買下。商家們並將原有孝二路的建物接著再續新屋樓,自此商家店面翻轉180度,後門變前門(現今孝一路);從面山轉為臨河之勢,商門大展。而運河至商門之間,因有著十二階之道崁,「崁仔頂」名稱因此而生。

競拍交易之術

    當時在崁仔頂經營貿易,除了本地商家外,尚有日本民營的商家(現今華星牛排一帶),各家經營項目廣泛:青蔬、水果、雜糧、豆粕、五金、醃漬、加工、熟食、乾貨海鮮…等。商道競逐,自不在話下。尤其是在醃漬、熟食、乾貨海鮮大宗交易這部分,本地商家讓日本商家受不少苦頭。此事怎說?這就得從交易方式的差異談起。日本商家使用的是「標單方式」進行競拍大宗海鮮;本地商家則是透過「糶手」與多位競拍者同時進行溝通買賣。「糶手」競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延用至今的喊賣方式,特色是以籃為交易單位;另一種則是已不復見,即將失傳的「手議價方式」,此方式特色是以大宗買賣為主。


「糶手」手議價秘技失傳

    源自大陸的「手議價方式」,透過「糶手」伸出雙手,盤商則出單手。同時間數個盤商各出單手,上頭蓋上一張布,「糶手」手掌在布內逐一與買家,透過指關節處的點按,進行出價與殺價,成交以握手為號,未成交則以反推手掌表示。「手議價模式」和「標單方式」的差異點在於成交速度與買賣溝通。「手議價方式」在速度與溝通這兩方面有顯著效率。在當時,「糶手」的「手議價模式」很明顯使日本商家長期處於不利的一方。日本商家因此告上官廳,日本官廳進而發出禁令,明令禁止以「手議價模式」進行交易。自此,崁仔頂糶手在「手議價模式」的傳承上受到明令限制,導致日漸失傳,所幸,在現今「糶手」中,尚有一名「老糶手」懂得使用。

 

「蘇州碼子」絕響傳承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時繼之而起的是「蘇州碼子」的使用及口說暗碼。此方式無縫接軌著「手議價模式」。看似異曲的「蘇州碼子」,卻收「手議價模式」同工之妙,依舊讓本地商家保有交易優勢。然而,隨著社會環境進步,醃漬、乾貨海鮮銷量銳減,糶手使用「蘇州碼子」及口說暗碼交易方式約於民國72年,正式入歷史,不再使用。隨著時間脈絡進程,三種交易拍賣模式,只存現今「喊價拍賣模式」尚在使用。

「糶手」的藝術內涵

「崁仔頂糶手」的養成要求與環境息息相關。簡潔來說,「崁仔頂糶手」的拍賣目標,就是賣出的魚價讓船家滿意,及讓來自四面八方買魚的魚販覺得划算。兩者看似矛盾,事實上,這是身為「崁仔頂糶手」的基本功。 所以,「崁仔頂糶手」不單只在陸地上認識魚,其中訓練一環是上漁船跟著漁民出海,學習看潮水、水溫、氣象季節的輪轉變化;學習魚類在珊瑚區、礁石區、砂質區、泥質區成長的辨別。以赤鯮魚為例:在珊瑚礁成長的赤鯮魚,魚頭魚嘴呈現較尖,金黃帶橘的體色也最美,自然價格也賣得最佳;礁石區成長的赤鯮魚,魚頭較圓魚嘴較闊,金黃帶橘體色必須在某種角度下才會呈現,賣價次之;砂質區成長的赤鯮魚,體色橘帶白;泥質區的赤鯮魚,體色最白,魚嘴型也最尖,賣相也最次。」糶手要看得懂這眉角,才不會發生將賣像最佳的魚,以次佳價格拍賣出去,兩方不討好,漁家認為你不專業;魚販笑你眼色差。也透過上船體驗,間接明白漁民討海生活,捕獲量過少或過多的難處。

 

崁仔頂糶手養成

     然而學習需要時間,年紀是首要,通常到崁仔頂學習當「糶手」,是年齡介於十二至十五歲間的少年。在師徒制系統下,商家包吃包住及些微薪水,從磨耐性開始學起,舉凡倒茶、掃地、清潔廁所…等。至於何時可以接觸挑選魚大小、分辨鮮度的學習,這得看學習態度,才有機會接觸這第一步功夫。至於何時有機會上舞台成為一名糶手,那是三年後的事。這學習期間接受手勢、口語、拿秤子、出海、熟悉各方漁販名字與背景、氣象與節氣、潮水變化關係及老糶手臨場經驗教導…等。積累三年,初上舞台應用所學,小試身手就是糶手了嗎?不,並非站上舞台就可以是「崁仔頂糶手」。這還得經過時間歷練。這個歷練更難,難在要獲得漁行老闆信賴與託付、難在要獲得各方漁販稱許與認可、難在各家漁船自此衷心將漁貨託付,不二話。總的來說:頂尖的「崁仔頂糶手」除了所有的魚貨都要能賣,即使賣相不好的魚也要有本事賣好價錢。賣出去的漁貨,船主認為賣到好價錢,漁販覺得買到好價錢,這矛盾程度直逼藝術、簡直藝術。       

「糶手翹楚」彭瑞琪會長

     崁仔頂整體核心產業人物:漁民、漁行、漁販及崁仔頂卸貨工班(阿友班)。外圍產業鏈:進出口貿易、冷凍廠、製冰業者、餐廳業者。各司其位,各有文化起源脈絡,而當中能理解及貫穿各個文化習性的靈魂人物便是「糶手」這角色。在現今糶手中,首推已傳承五代義隆漁行的第四代老闆「老糶手」彭瑞琪前輩(老-經驗豐富)。是圈內公認「糶手」的箇中翹楚,也是現今「糶手」習得三種交易模式的僅存一人。在崁仔頂成長的彭瑞琪,天性好學好問,漁貨拍賣場就是遊憩場,時不時請教糶手、漁民、父親…等。故六歲時就在父親的安排下,隨著漁船出海接觸海洋。他說:「似乎天生是吃這行飯,暈船是沒有過的;一路跟著討海人出海,海的經驗是向海討來的,也才明白漁民海上文化,捕獲量過少或過多的難處。」

糶手的基本功

     「崁仔頂糶手」不單只在陸地上認識魚,其中訓練一環是上漁船跟著漁民出海,學習看潮水、水溫、氣象季節的輪轉變化;學習魚類在珊瑚區、礁石區、砂質區、泥質區成長的辨別。以赤鯮魚為例:在珊瑚礁成長的赤鯮魚,魚頭魚嘴呈現較尖,金黃帶橘的體色也最美,自然價格也賣得上去;礁石區成長的赤鯮魚,魚頭較圓魚嘴較擴,金黃帶橘體色必須在某種角度才會看見,賣價次之;砂質區成長的赤鯮魚,體色橘帶白;泥質區的赤鯮魚,體色最白,魚嘴型也最尖,賣相也最次。」這是身為「崁仔頂糶手」應具有的基本功。因為「崁仔頂糶手」面對的是極度專業的漁民與來自四面八方的漁販。

 信賴、稱許與認可

   然而學習需要時間,年紀是首要,通常來到崁仔頂學習當「糶手」,年齡是介於十二至十五歲間的少年。在師徒制系統下,商家包吃包住及些微薪水,從磨耐性開始學起,舉凡倒茶、掃地、清潔廁所…等。至於何時可以接觸挑選魚大小、分辨鮮度的學習,這得看學習態度,才有機會接觸這第一步功夫。至於何時有機會上舞台成為一名糶手,那是三年後的事。這學習期間接受手勢、口語、拿秤子、出海、熟悉各方漁販名字與背景、氣象與節氣、潮水變化關係、老糶手臨場經驗教導…等。初上舞台應用所學,小試身手就是糶手了嗎?不,並非站上舞台就可以是「崁仔頂糶手」。還得經過時間歷練。這個歷練更難,難在要獲得漁行老闆信賴與託付、難在要獲得各方漁販稱許與認可、難在各家漁船自此衷心將漁貨託付,不二話。總的來說:頂尖的「崁仔頂糶手」除了所有的魚貨都要能賣,即使賣相不好的魚也要有本事賣好價錢。賣出去的漁貨,船主認為賣到好價錢,漁販覺得買到好價錢,這矛盾程度直逼藝術、簡直藝術。       

崁仔頂文化的精神和內涵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現在帶領讀者認識「崁仔頂糶手」與「漁港糶手」之間的不同。這兩者看似相同,但性質上則有其不同。從體制上看,崁仔頂的漁行是民營商家自負盈虧,「崁仔頂糶手」身負重任;漁會是半公營法人團體,「漁港糶手」不負盈虧之責。從訓練方式看,「崁仔頂糶手」入門學習年齡低,能有長時間訓練備能;「漁港糶手」從職員中挑選,入門學習時有一定年齡,訓練有其限制。從發展上看,「崁仔頂糶手」所受歷練層面廣,達一定程度後,商家厚道,鼓勵向上發展開公司、開漁行者比比皆是;「漁港糶手」受雇漁會,經濟穩定終身職。然而,也正因兩者性質不同,漁港市場從1970年的107處至2003年降至54處,而現今崁仔頂經濟文化發展則是愈形擴展,空運漁貨、海運冷凍產品、養殖漁業、沿海漁撈、釣船漁獲、餐廳採購、觀光發展、中南部及澎湖漁獲、新舊漁販經營創新。筆者深深感受到「崁仔頂糶手的文化由來與傳承」,就是因應各個時空挑戰,多元化吸納全面性發展,我想,這也是「崁仔頂文化」最大的精神和內涵吧。

 

作者簡介:15歲進入漁行接受「糶手」訓練,28歲創業承恩水產,現今為港西國小教師。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電子報第23期連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