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貿易與海洋生態的擺盪

海洋與我

商業貿易與海洋生態的擺盪

    商業使窮人變富人,使國家經濟落後變經濟強國,促進你我生活品質與帶動國家文明進展。所以,國家需要商業。商業推動需要產品,島嶼豐富的海洋生物在全球商業貿易中, 一肩擔負起產品之要角,漁業經濟時代自此啟 動。這時,漁業經濟發展之初,只考慮商,不考慮道,有決斷無遠慮,海洋生物命運的鐘擺,在商的這一邊。

商、道於海洋的態度

    漁業經濟發展歷程我恰逢其時,如此的經 驗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享受豐富海洋 物產的同時又糟蹋海洋物產,導致魚土魚金的 經驗,或者說是重商的經驗;一部分是見證海 洋生物枯竭的事實,面對海洋生物即將匱乏的經驗,或者說是重道的經驗。這兩種經驗有很大的差別。你可以說重商和重道之間的關鍵, 是在於對待海洋的態度,是從看重經濟層面來到珍視海洋生命永續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格。

商機、殤機

    民國七十九年,沿、近海漁業產量從70年 代初的高峰約40萬公噸,逐漸下降損耗至34萬 公噸,這年我十五歲正式接觸漁業。沿、近海漁業產量持續損耗,但仍無損商業發展,商業觸角轉向外延伸,臺灣漁船直接開去外海向中國漁民大量購買各類海洋漁獲,貿易商嗅到商機,緊接著開始從菲律賓、印尼、馬爾地夫…… 等東南亞國家,空運進口各類海洋資產。此時,市場上仍是漁產豐盛重商的氛圍,殊不 知,海洋生態危機正在發生。商業的多管齊下,市面上,海洋物產流通盛況依舊熱絡,進而錯失讓國人面對沿、近海漁業資源即將失衡的真相,也間接造成全球海洋生物走上枯竭匱乏的第一步。

商業發展之初,只考慮商的經驗

    與此同時,遠洋漁業發展成熟,產量直線 上升,民國九十年產量達到高峰80萬公噸,這年我二十六歲。近海漁船在基隆八斗子以延繩釣捕捉紅目鰱的漁船,已大大減少出港次數。船長:「不是我懶惰,實在是船要吃油,人要工錢,魚卻越抓越少,出港一次賠一次,想要勤勞也沒步啊。」沿海生態至此,那曾經在基隆沿海,捕獲量多又大隻的剝皮魚、小卷、赤 鯮、馬頭、石狗公、鯖魚……等海產,都已成舊日往事。擺在眼前的是捕獲量少、魚體小的鐵錚錚事實,這是商業發展之初,只考慮商的經驗。

人類總是先自毀,才發現要自救

    商業有道,總是在發展之後。現代科學可以計算出來,如果情況不變,全球90%海洋生物將面臨枯竭匱乏,超過30%魚種種群則無法持續生存。看歷史發展,人類總是先自毀,才發現要自救。荀子.勸學篇:「不登高山,不 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種種昨日,都成今人。警鐘響徹全球,海洋生態 的鐘擺還未盪至不可逆的地步,各國意識到生態永續重要性,意圖扭轉乾坤。2004年「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養護與管理公約」生效,政府間成立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 (WCPFC)組織,專責制定鮪魚捕撈數量管制, 我國政府於同年12月2日成為會員。我國首部依據法律編纂之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此外,積累有二十年相關海洋教育的推動,在島嶼遍地開花。我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接觸到海洋教育,「道」的經驗,由此而生。

商術有限,商道無限

    世代交替,拿什麼交替給下一代!「商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商與道之間,你我不必左顧右盼。上一代人把事情搞砸,讓下一 代人收拾殘局嗎?承擔是救贖的開始,承擔苦越重、下一代則越輕。曾經我們忘情享受海洋生命的餵養,如今不可無情於海洋。文學家王鼎鈞:「你要復甦就要去適應它。適應艱難、適應痛苦。有一天改變現實,適應就有了積極的意義。」。曾經,「海洋與我」只是生活連結; 如今,「海洋與我」已是生命和生命共同體。 這是透過海洋教育啟發的「道體認」。今天有幸為文向海洋生命告白,是個人商道實踐的一 小步,也期望未來國家發展的同時,莫忘教訓。商術有限,商道無限,國家經商,道境為上。

作者:曾勝鴻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電子報-第二十八期連結點

https://tmec.ntou.edu.tw/p/406-1016-81420,r625.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