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級,孩子成績出現「大跳水」,大都是這3項能力比較弱



三四年級,孩子成績出現「大跳水」,大都是這3項能力比較弱

超7成的小學優等生,到三年級成績以后會下降,原因在這里!看你有沒有中招

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學習的時候成績很好,分數也經常考滿分,但是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尤其在三年級的時候,孩子就開始有不愛學習,不喜歡讀書,學習浮躁,學習不積極……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課程負擔的加重
到了三年級之后,學習難度會逐漸加大,很多孩子一時間適應不了這種壓力。如果父母能在一旁寬慰孩子,緩解他們的壓力,給他們學習的動力,增強他們的信心,那麼孩子會慢慢適應這個學習節奏。反之,如果父母在一旁發牢騷,表現得比孩子還糟糕,不理解孩子,還打罵孩子,孩子的厭學情緒會越來越嚴重。

2.沒有培養學習習慣
俗話說「三年級是道坎」。三四年級是良好學習習慣定型和培養的關鍵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是學習的「永動機」,是學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三四年級是強化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關鍵時期。

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孩子由依賴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強,會開始主動地獲取知識。學生在小學中低年級以前形成的學習習慣比較容易改變。四年級以后,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養成的學習習慣很難改變。

3.叛逆的心理逐漸出現
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也會思考「我為什麼要好好學習」「我不好好學習會怎樣」,父母越想讓他們怎麼樣,他們就偏要嘗試不一樣的,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

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看待世界的一套規則,而此時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想法,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所以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家長應該怎麼辦?
1.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上進心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學習難度的增加,往往會讓孩子產生畏難的心理,孩子需要明白學習是為自己學的,這個學習的過程是要依靠自己,而不是靠著「他律」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要特別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孩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也可以多讓孩子了解一些優秀的人,明白這些優秀的人背后的付出。從而讓孩子產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心理,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明確自己的規劃。

2. 不要過分關注孩子的分數
關于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

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三年級以后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不要經常詢問孩子成績,放學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他是為成績而活。

父母在看待孩子成績的時候,需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孩子考的好,只能說明是孩子在前一階段的學習是有效果的。孩子考得不好,說明孩子的學習方式不適合自己,要及時調整,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成績好和不好的原因,聽聽孩子怎麼說,知道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3.解決孩子情緒的問題
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善于發現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同時也要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郁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三年級是個關鍵期,也是孩子的「轉型期」,需要家長重視起來,注意孩子的變化,盡早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不讓孩子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