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短影音對策|黃哲斌:父母自願放棄部分螢幕時間,才能共創家庭時光【小學生的抖音世界】

2024-07-17 00:00 更新:2024-07-28 11:50

by 黃哲斌

暑假期間,是否不希望孩子成日低頭滑抖音、唱洗腦歌、玩電玩?《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長期觀察抖音在全世界引發的問題,同時也是兩位青少年的父親的他,分享家中「螢幕時間」的攻防戰心法,幫助大人小孩共享家庭時光。

六月下旬,《紐約時報》有篇報導:亞馬遜叢林深處的馬魯博部落,一向與世隔絕,直到去年九月,透過外界捐贈,部落青年千辛萬苦揹來20部「星鏈」(StarLink,是SpaceX 旗下衛星連網服務,提供全球寬頻網路),從此可以上網,一秒連結全世界。 

短短幾個月,馬魯博人染上文明病:青少年沉迷手機,通訊群組充滿八卦流言,詐騙、不實訊息、色情內容同時襲擊古老部落。 

「所有人都泡在網上,甚至不跟家人說話。」馬魯博人抱怨說:「在村裡,如果你不打獵、不捕魚、不種菜,就沒有飯吃。」 最後,部落長老決定,星鏈每天早上只開放兩小時,晚上開放五小時,週日才全天開放。 

看了新聞,我不禁莞爾,馬魯博人上網不到一年,就體會「螢幕時間限制」的必要性。

我與家中兩個小孩也是。黃大寶今年高中畢業,二寶即將升上九年級,自從他們小六擁有第一支手機,我們就展開一場「螢幕時間」的攻防戰。

尤其影音浪潮來襲,對於新世代,「看電視」漸漸等於「滑手機」,抖音就是黃金時段的綜藝節目,佔據晚餐後的沙發時間。​​雖然兩個兒子都不刷抖音,但他們的同學不時分享各種搞怪短片,面對這些以一分鐘為單位的娛樂新寵,有何平衡之道?​​

身為家庭地位低落、又愛假裝民主的老爸,我的策略分為三類,一是「3D取代2D」,二是「知識平衡娛樂」,三是「大螢幕沖銷小螢幕」。 

以3D活動取代2D活動 

安排各種非螢幕活動,讓孩子盡可能留在3D世界裡,郊山步道、堤外棒球、長短旅行、逛商場吹冷氣、逛書店任意購。其中,當然包括各種讀物的誘惑試探,小時候的《屁屁偵探》、宮西達也、《尋寶記》,青少年時期的金庸、愛倫坡、東野圭吾,在可能範圍內,提供離線的各種情境。 

最棒的是,在此過程中,讓他們自發產生興趣,進而養成習慣,無論是下棋、打球、塗鴉、音樂,「創造」與「累積」是關鍵字;而且,小學階段最重要,等到孩子認為「上網吃到飽是天賦人權」,就回頭太難。 

以知識內容平衡娛樂內容

對孩子來說,搞笑短片是萬有引力,打開手機,自動失速下墜。尤其TikTok影片,我聽過一位小學生妙喻,「就像吃洋芋片,會忍不住一片接一片」,他通常一吃就是一百多片。 

抵抗地心引力很難,但至少,可以讓他們暫時「離開地球表面」。因此,我與孩子常分享一些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影片、科學實驗、電影幕後、人物故事、國際新聞;相對的,請他們不吝惠賜青少年的當紅話題,很多時候,YouTube是個博學多聞的好朋友。

重要心態是,不必一味防堵或排斥,而是試著融入他們的喜好,陪伴、體驗、理解,再適當回饋,塑造一種「雙向分享」的氛圍。 

以大螢幕沖銷小螢幕 

同樣是聲光內容,在全家人時間允許下,盡量創造「大螢幕情境」,例如,一起玩任天堂,而非各自躲在手遊裡;一起看串流平台影片,而非被抖音填滿螢幕時間。將全家都有興趣的YouTube頻道,投射到客廳電視同樂,也是好方法。

我甚至蒐羅許多DVD,除了兒子偏愛的漫威、科幻片與運動電影,還能趁機置入各種「電影裡的社會議題」,只要細心挑選,投其所好,就能策劃出精采的家庭影展。 

以上三題,重點是,愈早開始愈好,相對的,需要父母自願放棄部分螢幕時間,才能共創全家人的線上/線下場景。 

避免「過曝世代」,最困難關鍵是,父母必須與子女一起學習「劃定手機結界」、「控制螢幕時間」,前者訂出手機的禁制場域(我家是餐桌與臥室),後者訂出每日螢幕時間上限,學習離線,學習延遲滿足,學習多元攝取資訊,才有餘裕交流、開創、分享哀樂經驗、培養親密共感。 

這一切,也是馬魯博人告訴我們的事。

 

文章引自  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