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鷺(白翎鷥) 55-65 cm 230-638g 普遍留鳥、普遍過境鳥,不普遍冬候鳥
小白鷺穿著黃色的襪子,身上的繁殖飾羽非常美麗,因此,鄉土名為白翎鷥。攝影:DW
鄉土名字: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都因為具有長長的白色絲狀飾羽因而叫做「白翎鷥」。若予細分,胸口的流蘇狀飾羽稱做「鷥」,背部細紗狀簑羽則是「翎」,另外頭頂還有兩根飾羽。而縣市合併以前的台中市市鳥就是小白鷺唷!
大、小白鷺在外型的區別:雖然白翎鷥都長得很像,但還是有差別。台灣有小、中、大白鷺三種,體型就是很大的差異。另外,小白鷺的腳是黑色,腳趾是黃色(有時可以見到橙紅色腳趾,可能是婚姻色),我們都戲稱牠是穿上黃色的襪子。另外也可以從嘴巴的顏色區別出來,小白鷺的嘴巴是黑色的。至於大白鷺的腳則是全黑,腳趾也是黑色,但是嘴巴夏天是黑色,但是冬天會變成黃色。另外,大白鷺脖子常常會歪曲成S型。
特殊的清潔方式:在小白鷺的胸、腹及背部有粉棉羽區,羽毛先端經常分化成細粉末再用嘴、腳將這種粉末塗抹全身,就可以避免被魚類的黏液或是污泥污染。所以雖然牠們的油脂現不發達,但還是有一項法寶可以彌補的!
育雛:一窩產3~5粒卵,每隔一天會產一個卵,但是在第一粒卵產出後就會開始孵卵,因此雛鳥彼此間成長差異大,鷺科鳥類親鳥(小白鷺、黃頭鷺、夜鷺)會把捕獲的食物吞入腹中消化,回巢後再反芻給雛鳥(等幼鳥大一些後,才可以直接吃親鳥帶回來的食物)。若是食物不足時,後來出生的雛鳥就容易餓死!
食物與覓食方式:小白鷺和大白鷺的食性很接近,平時很愛混在一起活動,尤其到了海邊濕地,常可見到大、小白鷺一起覓食的景象。牠們喜愛在泥濘的海邊、河邊、沼澤地抓蝦、蟹、螺、蛤和小魚等動物,尤其是小白鷺,牠是主動出擊的獵食者,擁有尖細的嘴巴,同時嘴巴內側有細鋸齒構造,一旦捕捉到的小魚會牢牢抓住。小白鷺覓食策略有:
1.小白鷺會用腳在水中攪和一番或是急展雙翅,驚起水中的魚或底棲生物然後捉住吃掉。
2.每當寒流來襲,東北季風增強,氣壓升高,水中的魚會浮至水面,這時小白鷺會採逆風慢飛的方式,凌空啄食水中的魚類,有點像鷗科的鳥類(大白鷺亦是如此)。(黃加盛,2001)
3.另外鷺科鳥類會有展開雙翅,形成陰影免去反光問題,可引誘魚兒上鉤的行為,如小白鷺、大白鷺、蒼鷺都會這招。(南美洲的綠簑鷺更有將頭埋進雙翅之內等魚上當的習性。另外,台彎的綠簑鷺會釣魚呢—牠們會將麵包、保麗龍、葉片或花朵放在水中當誘餌,引誘魚兒接近,然後加以捕食~周大慶)
活動區域及領域性:小白鷺喜歡在水邊環境活動,因為牠們的食物是魚類、甲殼類生物。在海邊有廣大食物來源的時候,小白鷺會整群聚集,但是在溪流環境因為食物來源較缺乏,小白鷺會呈一段段的區域分佈,比較少整群行動,否則食物是不夠吃的!而且牠們會有很強的領域性,對其他入侵的鷺鷥科鳥類會生氣的驅趕、攻擊。但對其他食性較不同的翠鳥、白腹秧雞則無驅趕行為。
另外,小白鷺喜歡在同一區域活動,甚至同一枯枝或樹幹,若停降區是陌生的,牠們會顯得局促不安,甚至慌張的東張西望,不會靜靜的休息。(劉克襄)
鷺鷥巢的故事:小白鷺(3~8月)、黃頭鷺(3~8月)和夜鷺(3~7月)在繁殖期間會有聚集一起築巢的現象,有時在海邊的防風林中或是竹林、相思林或木麻黃林常可見到。通常會有一種鷺鷥鳥或是數種聚集一起。台灣的鷺鷥巢大概就是由這三種組成,其巢的數量從1、200~3、4千都有可能,至於組成比例則不恆定,但是年輕的鷺鷥巢夜鷺較多,歷史較久的鷺鷥巢則以小白鷺、牛背鷺居多!另外,依築巢高度由上而下依次順序為:小白鷺、牛背鷺、夜鷺。(連住的樓層也不同,難怪能和睦相處。)
據說有一有趣現象:小白鷺、黃頭鷺是日行性鳥類,所以白天覓食,傍晚歸巢;但是夜鷺喜歡天色暗時才活動,因此,每當小白鷺回來夜鷺就出門,當然,夜鷺回家時也正好是小白鷺出門的時間!如此巨大的數量讓猛禽不敢輕易冒犯,且一旦有異狀時彼此多能相互警告,反而安全(一般單獨隱蔽的巢若被發現,逃生機會往往不高。)至於食物來源上,因為彼此食物不同也不會發生爭奪或不足現象。
激烈競爭:鷺鷥巢下常可見餓死的鷺鷥幼雛,這是因為大自然是殘酷的,競爭不過的幼鳥就會以此方式被淘汰,連親鳥也無法改變此情況。
歌謠:
#西北雨一直落,白翎鷥來趕路,搬山嶺過溪河,找無巢跋一倒,日頭暗,土地公好心來帶路。
#白翎鷥,擔畚箕,擔到溝仔墘,跋一倒拾一圓,買公餅送大姨,大姨嫌無多,椋雞仔來咒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