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社會和媒體上充滿了不健康訊息,成了孩子品格教養的負面教材。雖然,社會上多數人在追逐金錢和功利。雖然,這個社會失去了可做為孩子人格教育的模範。 然而,每個角落,仍有許多父母相信,從自己的家,就可以開始改變。他們願意彎下腰, 認真學習如何成為父母,成為孩子堅實的教導基石。這些父母也了解自己的不完美,但他們堅信,「孩子,我願意和你相伴,陪你一起成長,讓我們一起學習……。」
生活篇:陪伴孩子
和孩子一起生活。有時間生活,才能有家庭中品格教育。雖然,各自的家庭生活條件不同,但重新調整生命的價值和優先順序,和孩子一起生活,是許多父母開始和孩子一同建立生命價值傳承的第一步。
「小孩子應該得到父母許多個人的關注,讓孩子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東和鋼鐵執行長侯王淑昭二十幾年前開風氣之先,創辦春之藝廊。任東和鋼鐵董事長的先生侯貞雄雖然忙於事業,但平常也寫詩,閒時做點小菜。兩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老大是畫家,老二是東和鋼鐵副總經理。
素樸卻細緻的侯王淑昭一直都是職業婦女,但在孩子小學那段期間,堅持以孩子為重,下午四點一定到學校接孩子回家。「對孩子心靈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需要的關注,需要時間和精力,」她認為,好的價值和品格要在生活細節中教導。
例如,很多小孩子會穿鞋子在公共場所沙發上爬來爬去,母親卻不在意,不會教導孩子尊重別人的東西,但侯王淑昭就會隨時指正。
在孩子國小二年級時,她就堅持不讓司機開車送小孩上學,而是花了一週的時間陪孩子認路,之後,就讓他們自己走路上下學。
「當所有的孩子都在學習獨立,我不可以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侯王淑昭和侯貞雄強調,要教孩子「價值觀和責任感」,因為這是從孩子出生就逐一養成的。等到孩子有了這兩樣基礎,父母就可以更信任孩子,讓孩子獨立成長。
身為忙碌的企業家,侯貞雄認為,父親給孩子的基礎就是誠實,凡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要有真正面對問題的態度。他強調,最重要是能夠收心、專注,先傳授這種本領,孩子對很多事情就會有看法,不會變壞。
「孩子六歲前,我曾經錯過了,」柳秀娟有個人廣告設計工作室,熱愛自己的專業,沒有選擇成為全職的母親,但她後悔在孩子幼稚園階段,沒有和學校及老師保持密切聯繫。孩子上小學後,她開始每天一定陪伴孩子,「從四點到七、八點的時間,一定給孩子,連手機也關掉。」她也體會到付出的收穫,才三個月就看到孩子的轉變。
生命篇:共建生命價值
堅持「父母要拿回孩子教養自主權,要參與孩子生命建造的內涵」,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祕書長黃夏成和妻子熊慧媛,都是永和秀朗國小品格教育的義工,同時也是全球一千萬名在家教育父母的一員。
十幾年從事各大企業教育訓練,他發現,台灣企業都遇到溝通問題,企業主管不懂得尊重員工和同事,很多企業主管對新人的共同觀察是,「心智不健全的準上班族。」
因為教育都是教做事的知識,而不是教做人、做事的態度,所以黃夏成這一對基督徒父母在孩子四歲時,開始嘗試在家教育,首先就是教孩子「將我生命中的信仰和價值,在生活的待人處事中運用出來」,「教給孩子可以陪伴她二十年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規劃、協調、創意等能力。
黃夏成認為,靈性、品格、智能、體能都兼顧,才是全人教育,但是,現在教育沒有重視這些東西。因此,他的孩子一週和其他八位在家學習的孩子合組一個學習小組,讓孩子有共同學習的同伴,星期日上主日學。如果要出去工作,就把孩子帶去一起學習。
黃夏成夫婦教孩子從聖經開始認字,和孩子一起畫畫、做運動。專注、勇敢、公正、同情……,他們每個月教孩子一種品格,「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發現需要學習的對象是自己。」因此,每天和孩子上課前,都先提醒和注意自己,看自己今天要學什麼,而不是要教孩子什麼。
黃夏成夫婦在家教育孩子,也幫助其他想從事在家教育的父母。「一年都會接到一、兩百通父母的電話,都是邊說邊哭,孩子的生命如何受到傷害。」黃夏成呼籲,父母要修正「學習」的價值觀,因為學習是建造生命的一個過程,要在孩子的多元智能上,享受學習;重視孩子生命的獨特性,了解孩子的生命優勢,幫助孩子提早找到生命的方向。
生態篇:一起做大自然義工
三年前,荒野保護協會招收國小三∼五年級的小朋友,成立在自然中學習的親子成長團體-炫蜂團。成立之初,原本只要招四十個團員,但卻有一百四十名家長報名,最後只有願意共同投入、付出和成長的父母才能參加。
炫蜂團第一年由荒野的義工協助,第二年就由社團的義工父母擔任孩子的生命導引員,負責所有自然課程設計、解說、規劃和訓練。
「原先我只是單純兩個孩子的上班族,但現在,我的生命更加寬廣,更加深厚,」被孩子稱做「鯨魚媽媽」的張京育,擔任第二團團長兩年,看到自己和孩子的改變。
在福山村的自然體驗營中,孩子和父母分別有自己的學習課程,而走在大自然中互相扶持時,每一個媽媽手中牽的都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們是易子而教,在一個社群當中,一起協助、教養孩子,」「瘋婆子媽媽」歐淑惠說。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要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社會的善意,讓孩子看到這麼多人不拿錢,只當義工,為了理想在帶領他們,」幾位大力投入炫蜂團的荒野保護協會伙伴就是在童軍團長大,包括李偉文在內,「我要讓這些孩子有做公益的習慣,孩子要看到、感受到,才可能會做,所以是為了二、三十年後,孩子可以去做義工而準備。」
父母和學校牽起合作的手
此外,孩子的品格教養不能只靠在家教育,許多父母也開始進入孩子的學習環境,希望能夠成為學校和老師的幫手。
在台灣推動品格教育六年多以來,培基文教基金會總幹事陳寶國表示,已培訓了上萬名義工講師, 不管他們是義工爸爸、義工媽媽或是學校老師,都開始走入台灣各個角落,一個班、兩個班、一個年級、一個學校,慢慢地推動品格教育。台北、台中、南投、彰化、高雄……,「僅桃園市,就有一千多位義工,」陳寶國說。
秀朗國小的十幾位品格義工,在二十四個班級推動品格教育。週四的晨光時間,孩子正安靜地做鵜鴣剪紙,義工媽媽熊慧媛正在教導孩子這個月的品格主題-「慷慨」。熊慧媛解釋,鵜鴣很會抓魚,抓到的魚能夠和別人分享。
「希望能夠彌補現在知識教育的不足,孩子學到好品格,至少會是一個好公民,一生都受用,」品格義工負責人李玉枝,在秀朗國小任教三十多年,退休後擔任義工推動品格教育,要把生命回饋給教育。
學校老師開始體會到孩子的改變。「孩子學會專注,不只是在態度上改變,在課堂上也更專注學習,孩子非常好帶,」廖一姍老師在課堂上認真配合義工媽媽推動品格教育,「許多隔壁班的老師明顯感受到孩子的不同,也都紛紛希望能在他們班上教品格教育。」
台北公館國小義工媽媽周玖玫是有三個孩子的專職媽媽,幾年來一直在公館國小推動品格教育。她在安泰人壽工作的丈夫許新生也選擇「信仰、家庭、工作」的順位,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回家,非必要,晚上及週末假日都不工作,以便專心陪家人。
許新生夫婦與許多父母一樣,非常重視孩子教育,但他們更願意投資時間,協助學校的教育工作。除了太太長期擔任品格教育的義工媽媽,許新生也積極地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舉凡學校的晨光時間講故事、校外教學的設計執行,教改的各種說明會和討論會等,他們全都參與。
「我們花心思、時間與精力,更能貼進孩子的心,與他們一同成長,孩子也更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許新生和周玖玫相信,他們要努力學習,了解孩子成長各階段的特徵與需要,並積極地預備自己,與他們一同成長;而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他們的成長和成為他們的榜樣,陪著他們去體會、去經驗他們所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