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過輕相關資訊

兒童體重過輕的定義

根據衛生福利部《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判斷孩子過輕的方式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依據,可參考BMI計算的說明。根據學生健康系統108-111學年數據顯示,本校體重過輕學童約占全校13%-14%,皆明顯高於新竹縣9.38%、全國8.23%的數據。

常見體重過輕原因

了解過輕定義後,接下來我們要找出常見的原因,才能做好改善,常見原因包括:

1.病理性原因

包括腸胃道疾病、乳糖不耐、代謝性疾病、內分泌失調等,面對這類孩子首要的是先治療好疾病,之後再慢慢追回體重。

2.偏食、挑食

包括不愛吃蔬菜、不愛吃肉、不愛吃白飯。

3.愛吃零食

多數零食相對於正餐有較多調味、色彩也較迷人,孩子可能一吃就上癮,然而過度依賴零食就會影響到正餐進食量。

4.活動量太低或太大

活動量太低的孩子,自然也就不太會餓或沒胃口;相對的,活動量大於進食量,自然就不易變胖。

5.照顧不周

照護者照護不周,如虐待、忽視等,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營養不良,進而體重過輕,面對這類狀況需由社福單位介入處理。

6.自我意識

受到同儕、或網路(網美)的影響,覺得瘦才是美。

改善體重過輕的方式

改善體重過輕的方式須從補足營養、作息安排著手,另外也可打造良好用餐氛圍、改變料理方式與避免零食獎勵:

1.補足營養

孩子過輕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三大營養素攝取不足,也就是蛋白質、醣類、脂質。

除了三大營養素,纖維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也同樣重要,建議比例可從衛福部的「我的餐盤」中做調配,份量是以孩子的拳頭來計算。

2.作息安排

孩子太瘦、沒食慾可能與活動量太低有關,白天時可多安排大肢體活動,包括翻滾跑跳等;若對於活動量太大的孩子則可適時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在餐與餐中間提供點心補足能量。

3.改變料理方式

可以改變食物型態,像是製作造型可愛的飯糰,或是邀請孩子一起做料理。另外,同一種營養素的食物可用不同食材穿插,讓孩子在攝取相同營養的狀況下感受不同的食物口味,藉此觀察孩子的喜好從中彈性變換。

4.營造良好用餐氛圍

吃飯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建議爸媽營造良好的用餐氛圍,包括正向鼓勵孩子吃飯、少責備孩子,桌面不擺放過多雜物與玩具此外大人也要以身作則均衡飲食。

5.避免零食獎勵

不論孩子是否過瘦或肥胖都應避免用零食獎勵,零食屬於精緻且營養價值低的食品,較難被身體利用,且容易造成體重過輕或肥胖等問題。

孩子的體重一直是不少家長擔心的問題,爸媽平時可觀察孩子的身高體重是否有穩定成長,並幫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當孩子明顯出現食慾不振、體重突然停滯或下降,應進一步了解原因並改善,才能避免體重過輕!

 

參考資料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學生健康系統

學童「紙片人」 近5年「體重過輕」比例增加 - TVB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