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過動兒(簡稱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資料來源:國立教育資料館-特殊教育資源網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過動兒的世界

在台灣,許多人可能聽說過『過動兒』, 但對其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並不了解。過動兒的學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童(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根據統計,美國的孩子中(4-18歲), 約有百分之五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而台灣也將近這個比例,換句話說, 在台灣六百萬個孩子中, 約有三十萬個過動兒。

過動兒最主要的症狀為- 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和過度活動。若不適時診斷發現,給予適當的治療和幫助,這個原屬生理方面的問題,會漸漸的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造成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心理、人格等各方面發展的問題, 進而更引起家庭和社會問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和學習障礙一樣,是屬於隱性障礙,也是這幾年才漸漸受到重視的障礙類別。相對於學習障礙是屬於認知方面的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精神科分類上是屬於行為方面的障礙。雖然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不一定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現象,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也不一定有認知方面的缺陷,但是確有很大比例的孩子兼跨這兩種障礙。依據美國學者McKinney的估計,有10%的ADHD的孩子同時有學習障礙的缺陷,而有15%~80%的學習障礙的孩子兼跨ADHD的症狀。美國過動兒協會(CHADD)的網站中的資料則為有85%的ADHD的孩子有學習障礙現象。這兩者障礙之間的關係的確值得重視。

DSM-Ⅳ中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在編輯接諮詢電話的實務經驗中,也有很多家長問到有關孩子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現象,因此本文首先將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第四版(DSM-Ⅳ)中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說明如下,讓讀者對此症有初步的瞭解:
(一) 注意力缺陷型
以下症狀中至少出現六項以上,並持續六個月以上,其嚴重程度到達與個體心智發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導致個體適應不良: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作功課或其他工作時常粗心大意 。
2.做事或玩耍無法持續專注。
3.好像常常「有聽沒有到」(有聽到,但沒反應)。
4.常常無法照著指示去做,且無法完成功課或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不是因為不想做,或是聽不懂指令)
5.做事、活動時常沒有組織條理。
6.常逃避或討厭需要專心去做的事(例如學校功課)。
7.常常搞丟東西(如作業本、鉛筆、課本、工具或玩具)。
8.很容易因外界無關的刺激而分心。
9.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二)過動-衝動型
在下列與過動和衝動有關的項目中,至少有四項持續出現六個月以上,其嚴重程度到達與個體心智發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導致個體適應不良:
過動:
1. 常常不安的玩弄手和腳,或是在座位上扭動不安。
2. 在教室經常離座,或是在應該坐著的場合坐不住。
3. 在不適當的場合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年人是主觀坐不住的感覺)。
4. 很難安靜的玩遊戲,或從事休閒活動。
5. 一直不停地動、停不下來。
6. 經常說話過多。
衝動:
7. 常在問題未問完時搶答。
8. 在遊戲或全體活動時,很難耐著性子排隊或輪流。
9. 在別人談話或遊戲中常插嘴或打斷別人。

(三)複合型:若在過去六個月(一)和(二)都 符合者。
在鑑定以上三型ADHD時,還必須符合以下要件:
1. 在七歲以前即發生。
2. 這種症狀必須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場合都會發生(如在學校和在家裡)。
3. 必須有明確證據顯示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存在著臨床重大損害。
4. 不是隨著廣泛性發展障礙、精神分裂症或和其他精神病一起發生;也不是伴隨其他精神障礙,如情緒障礙、焦慮型障礙、解離症或人格障礙等一起發生的症狀。

過動兒的特徵

1注意力難集中
容易分心或注意力短暫是好動兒常見的特性,這類兒童比一般同年齡兒童較缺乏專注及貫徹到底的能力,所以無法長久集中注意力,對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如做作業,會逃避或拒絕去做,嚴重的甚至連每天的常規都會忘記,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常會去干擾他人使遊戲無法繼續。

2.活動量過多
這類兒童似乎特別擁有一股精力,會不斷地活動、坐立不安。在學校裡會呈現煩燥不安、愛插嘴、不能好好地坐在座位上,總是不斷地站起來,在教室走動、講話、開玩笑、扮小丑,甚至捉弄鄰座。

3.控制衝動力差
過動兒因衝動控制差,常呈現下列行為:常還未聽完別人問他的問題就急著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與人衝突常先動手打人。常因對危險的判斷不佳,常作一些危險動作,而常發生意外。但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

4.心智及協調發展失衡
好動兒的心智比例分配與一般兒童無異,但在智力發展和知覺方面卻不平衡。可能字彙能力十分優異,記憶中等,解決問題能力卻很差。幾乎有半數好動兒在協調上顯現各種困難,有的是平衡上的困難,如學自行車不易。有的是手眼協調很差,如在擲球、投籃球、打棒球遭遇困難。

5.情緒障礙多
好動兒他們在成人對他表示注意和關切這方面的需求永不滿足,總希望自己是眾人注意和關心的焦點。大多數好動兒的性情起伏很大,且變化不已,因而行為令人無法預測,前一分鐘高高興興,後一分鐘卻愁眉苦臉。對疼痛似乎沒有感覺,對經常性的碰撞、跌倒和擦傷沒有反應,很少感到害怕,也不畏懼。在愉快中表現過分極端興奮,遇到挫折則產生極端暴怒或氣憤。通常他們自尊心較低,嚴重的就會有情緒障礙,以憂鬱或焦慮不安為主。

6.社會行為不良
大多數好動兒都有1、反抗社會要求;2、獨立性增加;3、跋扈等行為趨向。無法遵守父母師長的要求,也不能服從紀律,會顯出極端獨立卻又十足依賴。經常有蠻不講理、攻擊同學、欺凌朋友等不成熟的社會行為。所以較一般兒童有更多人際關係問題。

7.伴隨學習困難
大部分過動兒的智商和正常的兒童是相同的。但由於注意度短暫、缺乏衝動控制力、過多活動、注意力差、不專心、無法遵守教室規則,因此造成某些功課常會明顯落後,即使智商相同或高於一般同學,其學業成就也較他們差。
上述行為特徵或可描述好動兒的偏差行為,但這些特性都是廣泛性的,並不是所有好動兒的身上都能有發現。其中有部分特性如好動,隨年齡增加到十一、二歲後會慢慢消,唯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可能維持較長時間。

過動兒的成因
有關好動兒的成因,目前所了解還不十分完整,學者意見分歧,沒有定論,唯綜合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可歸納下列幾方面因素:
1.
生理因素:腦功能失常─部份好動兒的產生主要是由於: 1、大腦損傷; 2、大腦化學成分失常; 3、腦部長瘤 等原故,造成大腦額葉或中樞神經功能失調,致使兒童產生過度無目標的活動。
前庭系統失常─前庭神經核在其他體系配合下,維持全身的肌肉張力、姿勢和運動平衡,若前庭系統活動量不足,且調幅作用不良時,常會好動分心,所以過度好動分心是神經生理統合失常的症狀。
鉛中毒─在三十多年前,學者專家曾指出:有些孩子吃了鉛就形成好動兒。近年由於汽油使用日增,人們吸鉛中毒機會大 增,這類兒童也因之而增加。
血醣缺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假若兒童身體上的血醣,降到相當程度以下,多數會有一些特殊感覺,如輕微頭痛、暴躁易怒、冒冷汗和心悸、覺得焦慮。其中暴燥易怒就是好兒症狀之一,因此有的學者把血糖缺乏當做成因之一。

2.環境因素:孕兒環境─許多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若母體感染疾病、濫用藥物或長期生活在很大壓力下,以及產生缺氧、胎內感染、黃疸過高、頭部損傷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此外,近年來
,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孕婦生產方式與好動問題也有關連。生產時,若使用產鉗或大量藥劑,都可能會導致小孩好動、衝動、易分心等問題。
家庭環境─有關嬰兒的研究發現:即使仍在襁褓中的嬰兒,若有充分手足活動和玩弄各種玩具,將能在發展上得到很大助益,在小孩成長過程中,若有過度刺激或環境受到剝奪,都會孕育好動兒。

3.心理因素:有些心理醫師和心理學家視家庭壓力太多為好動兒成因之一,若親長噁叨不已、給予太多壓力時,兒童會採憂鬱、不適當的好動行為來應付痛苦。 飲食不當─另一項可能引起好動兒的原因是由於食物所致,食物中若含水楊酸鹽過多,會導致兒童活動過多症。另有學者認為這類兒童是由於他們對其生活環境中,某些特殊物品(如花粉、塵埃、牛乳、食品添加色素等等)的敏感反應有關。

父母親要能夠瞭解孩子有這些行為並非來自故意、品性差或不聽話,雖然過動兒病因說法不一,但總括起來還是與其先天與後天的身體因素有關,父母師長與孩子一同努力,共同去針對問 題,加以解決。

過動兒的預防方法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過動症主要的治療方式,特別是用在學齡兒童其本身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學齡前兒童因環境要求較少,除非症狀特別嚴重,大多不用藥物治療。伴有腦功能不良的好動兒,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好。但服用過量後,會有不良情況產生,如退縮角落,拒絕與人來往。目前有許多藥物可治療好動兒,唯各種藥物的使用,因人而異,需經嘗試始能發現何者較具效果,最好請接受醫師指導。

2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它必需是有系統的、態度一致的,一般程序如下:
具體列出問題行為首先,父母必需先靜下來,仔細觀察整理孩子的特性為何?是衝動?活動量過多?還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障礙?生活習慣不良?還是對刺激的太過敏感?這些不良行為使得孩子在環境適應上有那些障礙?在許多問題中,列出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選出對目前生活影響最大的、最容易辦到的行為來處理,避免過多問題同時處理。擬定對象: 希望藉由孩子重覆體檢行為的後果,選擇保存好習慣,停止不良行為。可採用的方法有:「關注」與「忽略」技巧交互使用;運用處罰及計時法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利用計分制度,作系統性的矯正。
態度一致 執行這些行為療法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態度、行為一致,否則孩子會鑽漏洞,難以堅持。當這些行為矯正有進步後,可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公共場合、學校。對於行為治療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

3課業輔導方式
學校選擇 儘量選擇班級人數少的幼稚園或小學,學習、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為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活動,然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環境選擇 應加大座位距離,座位應與其他同學間的距離稍微加大,且不靠近門窗等容易分心的地區。學習環境及過程儘可能單純、安靜、簡單,所以在教室或家中書房裡,最好清除不必要的裝飾,佈置則以直線單色系列為主。座位安排,最好安排在前幾排聽、看等最明顯的地方,並鄰近教師及最安靜同學的旁邊,可使教師能隨時制止不當行為,及防止不該有的交談。並請老師十幾分鐘就讓他擦黑板,發簿子,以減少因無法靜坐而拉前座頭髮、踢鄰座腿等行為產生。若為好幫手,適時鼓勵誇獎,可加強自尊心。

4.日常生活安排
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多差遣他以發洩他們好動的本性。言語儘量心平氣和、速度慢,一次只吩咐一件事情,以免分心、忘記。但對於交待的事情最好重覆提醒,但切記!不要過度嘮叨,一再數說過去的不良事蹟,只會造成孩子的反感,當孩子作好或完成一件事,記得要不吝嗇給予讚美。環境安排 由於過動兒衝動,不考慮危險,故家庭佈置需避免易碎或危險物品。玩具也要考慮安全性,避免發生意外。與朋友活動替他找活動量不高的朋友,最好一次只跟兩、三人玩,以免加強了其過動衝動的行為。活動安排 在遊戲中學習,多做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在家中則作安全性高的遊戲如堆積木、接球等。要避免安排需要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孩子本身活動量大,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

5. 感覺統合訓練
有理論認為不少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此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生理的過度敏感或笨拙,導致感覺輸入(到腦幹低層次)的統整組合失常,無法進一步跟外界進行適應和同化的順應學習,而呈現偏差行為。針對上述失常的矯治,可採咸覺統合訓練,如俯臥滑行、玩沙或在草地上打滾,並在臉部和軀肢按摩,這些都是有助於他們腦神經的安定,可降低活動的敏感性。除外,設計適合兒童運動發展的遊樂教材,也能促進兒童各種感覺器官統合功能的完成,當有助於好動兒偏差行為的改善。

過動兒的教養與法寶

1.集中注意力訓練
好動兒的行為異常明顯,其中原因是缺乏專注的能力。無法集中注意力,做起事來不能有始有終,因此在教學上首要工作是如何從事注意力集中的訓練,以改善缺乏專注的毛病。

串珠子 ◆對碼遊戲 ◆查字典 ◆老師說

2.動作持久訓練
好動固然是好動兒的行為特徵,但問題是他的毛病,而是在於任何活動無法持久貫徹到底。若能專注持久,好動自然不成問題,因此在教學上實施下列各項持久訓練,當可改善好動兒的偏差行為。

請你跟我這樣做 ◆急凍人 ◆一二三木頭人

3.促進人際關係訓練
由於好動兒容易顯現反抗社會及跋扈專斷的偏差態度,經常有不講理、攻擊同學、欺凌朋友等不成熟的社會行為,較一般兒童有更多人際關係問題,因此在教學方面有待加強改善。

好朋友 ◆拼圖歡唱 ◆兩人三腳

教養過動兒,教師與家長的法寶

(1) 清楚的行為設定,一致的獎勵處罰(非體罰)原則。過動兒需要的是以耐性愛心為基礎的清楚規範原則的教育,尤其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應該一致,不要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考驗過動兒辨識臉色的能力,徒增孩子的混淆,無法貫徹建立遵守行為的習慣。

(2) 修正不當的高標準,建立多重價值觀,針對問題解決的處理模式。關於評量標準,教師與家長若只接受單一的價值觀,依靠唯一的考試分數做為學習評量的方法,將使與過動兒共同生活的日子充滿坎坷荊棘,因為過動兒70%有學習困難。

(3) 教師與父母親的情緒管理。面對過動兒,教師與父母親經常火冒三丈,原有的耐性根本不夠用,教師與父母親需要情緒管理,預防陷入與過動兒的惡性循環互動中,良好的師生與親子關係是治療過動兒的基礎。教師與家長應學習一個更有效的行為管理方法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