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蘭
經濟是個供求關係,當老人愈來愈多時,防止失智的藥就變成生意的賣點;當孩子愈生愈少時,讓孩子變聰明的書也變成生意的賣點。有家長問我,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可不可以培養?父母需不需要買益智的書回家訓練孩子?我先舉美國的例子,再從大腦的發展來回答。
最近美國一家線上遊戲公司「Lumosity Lab」因宣稱只要玩他們的遊戲十個禮拜,每次十至十五分鐘,每週三到四次,學生的學業成績、老人的認知能力就能大幅提昇,結果史丹佛大學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學者站出來抗議,他們說完全沒有實驗證據,更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罰了二百萬美元;另外一家Word Smart公司宣稱只要用他們的訓練軟體每週二十小時,就可以提昇孩子學業成績一級(從B到A)、增加SAT成績二百分,及ACT成績四個百分點。結果也因沒有任何實驗證據遭罰。
還有幾家也在懲處名單上,一家叫「紅蘿蔔神經技術公司」(Carrot Neurotechnology)宣稱他們的遊戲可以訓練視力(eyesight);另一家叫Focus Education宣稱可以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對於沒有實驗證據的產品,父母不要貿然去買,免得揠苗助長反而讓苗枯死。其實父母不必擔心孩子因刺激不夠而大腦發育不良,現代的學者反而擔心父母給太多的不當刺激,妨礙了大腦的發育。
實驗顯示,人的大腦會不停地因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組織結構及神經的連接,文盲和知識分子的大腦結構就有不同;小提琴家的左手小姆指在運動皮質區佔的區塊就比一般人大。當一個行為做了一萬小時以後,這個人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因為神經迴路已變得很大條,臨界點很低,很容易被活化起來,使行為出現。
又因為人看不見他不知道的東西,也聽不見他不知道的聲音(英文裡,see和observe意義不同;hear和listen也不同),所以孩子必須先大量閱讀,有背景知識之後,才能快速的吸收新的訊息。實驗顯示閱讀、運動、遊戲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三個方法,孩子只要從小閱讀,他的專注力會增加(閱讀時眼睛要看著字,不能游離),觀察力會敏銳(背景知識讓他看到應該看的事物),這是大腦自然運作的結果,不必靠外力幫助。
訓練孩子去做這些他長大後本來就會有的能力的作業,最大的壞處是壓縮他遊戲的時間,因為訓練一定要反覆練習,神經才會連在一起。對幼兒,反覆的訓練會澆熄他對學習的興趣,進學後,會出現所謂的burn-out(燃燒殆盡),對所有的學習無興趣,而興趣(在學術上叫動機)是學習背後真正的推手,在腦造影的片子上看到,只有主動學習才會造成神經的連接。
研究發現,遊戲時,神經大量連接,大腦也大量分泌神經的營養素BDNF。BDNF是大腦發育的寶,幫助神經細胞長出新的分支並啟動基因,製造出更多的蛋白質和血清素來增進記憶力和學習。兒童在遊戲中發揮他的想像力,學習人際關係和團隊精神。這些是他將來進入社會真正需要的能力。而父母所在意的記憶力其實是個熟悉度,人對熟悉的東西比較容易記住,閱讀是目前增進記憶最好的方式,因為生字看久了就變成熟字,自然就記得了,不須特別訓練。
二千五百年前,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說:「二十歲以前的雅典公民只要學習音樂和體育就好了,因為健全的體魄、完整的人格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父母不要為了孩子小時候會做什麼而驕傲,而要看他長大後,能做什麼大事而欣慰。不要擔心孩子現在有沒有足夠的專注力、記憶力和觀察力,只要他們喜歡閱讀,這三項能力自然會出現,研究發現成功的人他們小時候都喜歡閱讀,因為閱讀提供了這三項能力的大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