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老師的開學前提醒:別把國小生當幼兒園孩子教
2021-06-21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邱紹雯
每年此時,家有小一新鮮人即將面臨「轉大人」的關鍵期,家長總在此時焦急的四處打聽:入小學前該上「小一先修班」、「正音班」嗎?在關心孩子認知學習銜接時,其實,國小老師最常看到小一孩子的適應問題是:大小肌肉協調性不佳、走路會撞倒別人的水杯、吃飯掉得滿桌子飯菜、聽不懂指令、動不動小霸王脾氣上身,甚至無法完整表達一句話。
若沒有具備相關能力,孩子反而無法在小學生活中「進入學習狀態」。3個孩子的媽、彰化縣原斗國小老師林怡辰提出警訊:「幼小銜接」不是一個暑假的功課,而是學前階段每日生活的累積,家長應放手讓孩子練習,勿讓小學生「幼兒園化」。
為了讓小孩能順利的銜接小學生活,這個暑假,家長要做的恐怕還不是急著讓孩子練習注音、寫字能力,而是協助他們奠定能進入好好學習的4大基礎能力。
以下是資深國小老師提供給家長的建議:
1.不插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訓練肢體協調能力
小孩如果活動量少,從大肢體動作到精細動作的協調性都普遍不佳,手眼協調度也不行。因此,教室內,孩子的鉛筆盒常會連續掉3次以上,也不會調整;一天到晚東撞西撞受傷,成為保健室常客;每次經過老師的桌子會碰撞掉下東西,踢掉老師電腦的插頭,更重要的是,自己渾然不知。這類型孩子很容易常常造成別人的麻煩,自我價值也低落。
林怡辰建議,每週要固定安排帶孩子外出運動的時間,在家中,必須有意識的讓孩子在他能力可及的範圍內,自己完成事情,大人盡量不要插手,例如:讓孩子自己拿東西、自己穿脫衣服、甚至是自己倒水,縱使打翻了,也是一種學習。退休國小老師陳純純則說,讓孩子練習「折返跑」是不錯的練習,這並非在訓練選手,而是讓孩子學習「跑到哪要停下來,然後再跑回來」,一方面學會聽指令,然後控制自己身體。
2.培養孩子用完整句子對話--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忙碌的家長們,你有算過,一天和孩子講到幾句話嗎?現在很多家庭,孩子可能在家是沒有人跟他們講話,或是親子間的對話都只流於單詞,不會講完整的一個句子。例如:「今天想吃什麼?」「義大利麵」、「那個好吃嗎?」「嗯」。林怡辰指出,此種「日常用語的破碎化」情形會影響孩子上小一後的口語表達,無法清楚自己的想法,造句不會造,甚至影響課文中的書面語言理解。
親子共讀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最好的方式,大量的聽讀,可以增加表達的字彙,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的與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對話,「你可以把這個故事再講一次嗎?」 「你的感覺是什麼?」 「你認為這樣好嗎?」 也提醒孩子回答要把一句話講完整,這樣的練習,才能讓語言從表達進入到思考層次,這也有助於日後國文課中的造句或寫作。
3.讓孩子開始做家事--打造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小學生很多不會拖地不會擦桌子、不會擰拖把不會擰抹布,拖過的地愈髒,掃過的地等於沒掃…...」林怡辰在臉書上如此寫著,這還不是指低年級,連高年級孩子也很常見。陳純純也說,若小學營養午餐出現芭樂,很多小孩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吃,因為過去在幼兒園以及家裡,芭樂都是切片去籽的。
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可以從放手讓孩子練習做家事開始,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的責任。例如:整理自己的玩具。很多時候孩子收東西是東漏一個、西丟一個,此時,家長不是要幫他收拾,而是詢問:「有沒有還沒收到的玩具呢?」這樣的練習,可以避免上了小學,老師要求訂正作業,總有孩子改了這題、那題又沒看到。
4.練習聽指令、專注於完成任務--訓練專注力
進入小學後,專注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學習基礎。聽懂老師的語言,並且能專注在被交付的任務上(例如:現在要抄聯絡簿),忽視與任務無關的干擾(例如:身邊同學的嬉鬧行為或教室外的聲響)。或是,在上課時間專心聽講,在班級活動時能依循規則與指令完成工作等,對孩子而言相當重要。專注力的練習,讓孩子在家中從練習專心聽別人說話開始,眼睛要能注視著爸媽,把指令聽完,對於交付的任務,能重新敘述一遍,確實知道對方說了什麼。除了會聽指令,也要讓孩子練習專注的完成任務,例如:拿一個杯子去給奶奶,你會發現,孩子光拿個杯子過去,中間他就會分心做很多事情。
許多家長擔心,小學一堂課要40分鐘,幼兒園剛畢業的孩子如何能坐得住?陳純純認為,家長不妨陪著孩子坐下來閱讀,從讀一個字到可以讀一個句子,讓他能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先持續5至7分鐘就好,這是一個6、7歲孩子正常的專注力時間。不必一開始就要逼著坐足40分鐘,更重要的反而是先教導小學課堂上的規矩,上課不能隨意走動、隨意躺下、想要上廁所或有意見要舉手發言等。至於,能否從5分鐘專注到40分鐘,她認為,這不只是孩子的責任,也是國小老師寫教案與教學的功力,當課程有趣,孩子自然更能投入於課程。
林怡辰則提醒,幼小孩子過度使用3C產品,習慣面對螢幕與接收聲光刺激的效果時,是影響課堂專注力的元凶。讓孩子放下手機、平板、少吃含糖飲食、充足運動,是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