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頂六國民小學沿革
朗讀 (後半段)咨縈 link to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l5Z1eWtGj1jwIP12ytm78z-6m0RG_oK/view?usp=sharing \欣賞
『頂六』地區含括富收、金蘭兩村,係日據時代地名「火燒庄」部落。庄民務農、均以種植煙草交由專賣廳收購,賺錢維持家計生活。因此;在頂六地方設有一所官廳煙草收購場。當時居民子女若想求學讀書、必須遠走步行穿越中埔庄石頭厝山坡崎,通學中埔公學校。或搭乘運輸工具、路經中埔鄉與嘉義交界八掌溪白鷺鷥橋(現軍輝橋)前往嘉義市區上學。或踩腳踏車由近路牛車道險涉過八掌溪旁,彌陀寺一座小吊橋(現忠義橋),直奔嘉義市就讀公學校。民國十五年(昭和元年)一月、經居民及地方士紳極力爭取設校,同年三月間核准設立中埔公學校頂六分教場。初期辦學場地、乃借用專賣官廳頂六菸葉場倉庫作為上課教室,申請就學者男生九十三名、女生三十名、共計一百二十三名學生。同年四月二十日正式在分教場開課。
民國(昭和十年)二十四年四月,因學級數遽增符合成立公學校條件,正式成為頂六公學校。創校功勞者:首任松田校長、佐藤主任、大友巡查及地方保正郭標等人士,籌集捐獻金一萬六千八百餘圓、收購頂六段頂中下街小段九十三號等土地(現址),面積約二甲餘地捐獻給中埔公所作為建築校舍用地。同年九月間建築完成一棟日式木造土瓦屋頂教室八間、玄觀中廊一間及廁所一間,師生員工正式遷入新校舍辦公上課,設校終告定局。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正名為『台南州嘉義郡頂六國民學校』。時以歷經發展、學生數班級數增多,本校區容納不下,始於民國四十六年八月一日分設和睦村公館分班,至民國五十一年孕育出獨立一所『和睦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中央政府政策,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名為『嘉義縣中埔鄉頂六國民小學』」迄今。
本校位於嘉義縣市交界東南、八掌溪西南、赤蘭溪東北方一帶之腹地,為嘉義縣風景區阿里山公路必經之處。學區含括富收村頂中下街、庄內、興化部、司公部,金蘭村頂山門、赤蘭埔、田寮,以及義仁村樹頭埔。數十年來,在歷任校長、主任、教師共同辛苦努力,以及地方家長人士熱心支援下,學校校務蒸蒸日上。
本校是嘉義縣電腦網路中心,兼電腦教學資源中心學校。學校辦學;特色一、重視五育均衡發展,實施有教無類,提昇人文精神教育,培育學生成為健全之好國民。特色二、實施九年一貫小班教學精神計劃教育政策,師生電腦資訊知識普及化,擴闊電腦教室設備齊全。特色三、擁有一間十六坪大之『嘉義縣電腦網路中心機房』,負責撥接傳輸資訊教育系統工作。並利用電腦中心設備,帶動培育嘉義縣國小電腦師資訓練工作。
茲由於經濟繁榮公路網的延伸,『第二高速公路』嘉義區交流道設在頂六學區內,交通極為便捷順暢。本校既無市區喧譁吵雜聲、又教學環境優雅清靜,且學校校地寬廣校舍建築完整。加以鄉村學區善良純樸民風,全體教育工作者,教學認真、敬業樂群。並能以共同理念、和諧融洽來推展校務行政,誠為治學修德最好之學府。亦是一所人人都嚮往之教育工作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