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這件事情聽起來很簡單,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每天刷牙、要三餐飯後刷牙,不然就會蛀牙、會口臭、會得牙周病、牙齒會爛光光,每半年還要洗牙一次,才能確保牙齒健康。理論上刷牙是大家每天要做的事,但根據國健署的調查,台灣有高達 99.2% 的成人有牙周問題,阿我們不是從小就有被教刷牙嗎,這麼多人的牙齒跟牙周有問題是怎麼回事?這數字至少代表著幾個意義:
新聞上關於刷牙相關的訊息也從沒少過,有些人會說喝完酸的不能馬上刷牙,這是真的嗎?有聽說人類根本不需要牙膏,其實只要牙刷就夠了,這是真的嗎?為了解答這些問題,MedPartner 團隊的兩位牙醫師夥伴,將透過這篇文章,詳細跟大家說明關於刷牙你需要知道的事。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根據國健局統計,7 成 5 國人每天至少刷牙 2 次,卻有高達 9 成 9 國人有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6 歲以下兒童的蛀牙率更是高達 8 成,究竟是哪個環節讓每天勤勞刷牙的你,面臨這種花了時間費了力氣,卻效果不彰的結果呢?答案揭曉:你不會刷牙。
等等,先別吐槽,我知道你心裡一定想:「不會刷牙?我每天都有好好刷啊!還用你來教?」但你真的知道怎麼好好刷牙嗎?從小到大有像是念國英數一樣,出現一本教科書告訴你怎麼刷嗎?很多人是有在刷牙沒錯,但真的搞錯重點,也做錯方式了。
刷牙不是拿個刷子在嘴巴隨便亂嚕,重點是要處理掉牙菌斑。牙菌斑是什麼呢?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口腔中的生物薄膜(Biofilm)。好,下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生物薄膜?
所謂生物薄膜,是由硬表面上的微生物和有機質共同組成,可以想像成細菌在牙齒表面上的聚落,各個細菌分散的時候可能沒辦法做成什麼壞事,但在生物薄膜中,不同的細菌間會有密切的互動,此時牙菌斑中的細菌會更難被去除,也會對人體造成更大的影響。
牙菌斑中的細菌代謝作用所產生的酸,會侵蝕牙齒表層的琺瑯質。琺瑯質雖然是人體最硬的部分,但對酸卻沒有很好的抵抗能力,累積了足量的破壞就會造成蛀牙、產生窩洞,而琺瑯質被突破之後,就兵敗如山倒啦,在窩洞裡面的細菌清不乾淨,此時再怎麼刷牙也是亡羊補牢。
牙菌斑也不是只存在於牙齒上,在牙齦溝中的牙菌斑會繼而引發發炎反應,造成牙齒周圍的組織逐漸被破壞,最後導致支持牙齒的齒槽骨被喪失,而支持牙齒的地基沒了,牙齒自然就逐漸鬆脫掉落。這就是牙醫師們最擔心的牙周病。
因此清潔時,要特別注意容易堆積牙菌斑的地方,例如:
上面這張圖,就是用牙菌斑顯示劑染色後,顯示出平時清潔容易產生的死角。有顏色的部分就是牙菌斑喔。
而去除掉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物理性的力量,像是刷牙時利用刷毛的摩擦,或者是使用牙線也可以刮除牙菌斑。單獨使用漱口水,可能只能殺死牙菌斑表面的細菌,但並沒有徹底地把細菌的部落移除。
很多漱口水廠商都會說,自己可以殺死百分之多少的細菌,但沒告訴你的是,它能殺死的細菌,都只是在牙菌斑的表面而已,只要牙菌斑沒有被真的移除,接下來就是繼續長細菌啦。
刷牙如果有落實,就不太會留下牙菌斑。但如同剛才說的,太多人沒有正確刷牙了,殘留的牙菌斑鈣化後,就會形成牙結石。
當牙結石產生之後,就很難用牙刷或是牙線將之去除。而牙結石粗糙的表面會讓細菌更好附著,也造成更多牙菌斑的累積,更嚴重的發炎反應。這個時候就必須要靠牙醫師幫你洗牙,這就是為什麼每半年要去找牙醫做一次洗牙順便口腔檢查的原因啦!
看到這,你應該下定決心要好好刷牙了(?)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時候你應該會想去武器店藥妝店買個道具吧?那到底牙刷跟牙膏又該怎麼挑呢?
在刷牙之前我們必須先有一隻合適的牙刷,市面上的牙刷玲琅滿目,各種造型顏色都有,但其實牙刷的選擇,你只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重要的原則。
另外提醒一下,當牙刷使用一段時間後刷毛會分叉,就是該換牙刷的時候,保持直立的刷毛才能有效率,且不傷害牙齦地刷牙喔。
大部分的牙膏主要的成分都差不多,只是因為不同種類的輔助特性,添加了不一樣的成分,再加上各自的品牌與包裝,所以市場上有這麼多種類的牙膏。
牙膏的成分有助於移除表面的髒污,另外就是透過氟來協助預防蛀牙。所有通過美國牙醫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cociation)認證的牙膏都含有氟,氟有預防蛀牙的功效。在牙膏的選擇上,依自己的需求去選擇不同輔助特性的牙膏,像是抗敏感或是輔助牙周消炎等等。
對多數人來說,選用含氟的牙膏,搭配正確的刷牙方式,就是預防蛀牙的最有效方式。
接下來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到底什麼時候刷牙才對?
一般常聽到的,應該是「刷牙333」這個做法,也就建議刷牙時機在三餐飯後及睡前,並且在用餐後 3 分鐘內刷牙、 每次刷牙至少 3 分鐘。
但對於用餐後多久刷牙這件事,美國牙醫協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ADA)提供了不同的建議,其下的網站 MouthHealthy 的建議是「在飯後至少隔60分鐘再刷牙,尤其是在食用含酸的食物之後」(Ref.1),最主要的考量是牙齒的琺瑯質十分怕酸,在食用了酸性的食物之後,如果馬上刷牙,這些酸性物質可能會對牙齒造成更多的磨耗。
這個說法好像跟刷牙 333 有所不同。那到底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認真研究一下吧。
回顧一個 2001 年及 2004 德國關於牙齒碰到酸之後刷牙的研究(Ref.2.3),其中 2001 年的時候是針對牙釉質(又稱琺瑯質,牙齒最外層)所做的研究,將牙齒分為六組,每組都先以 sprite light(雪碧, pH 2.9)浸泡 90 秒,之後再分別以:立即、10 分鐘、20 分鐘、30 分鐘、60 分鐘後刷以及不刷,結果顯示有刷的組別中,60 分鐘後再刷所造成的損耗是最低的,但即使是 60 分鐘後再刷,對牙釉質的損耗也是顯著高於不刷的那組。
而 2004 年則是對於牙本質(又稱象牙質,牙釉質再往內一層)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一樣分為六組,也同樣使用 sprite light 進行酸處理 90 秒,六組一樣分別為立即、10 分鐘、20 分鐘、30 分鐘、60 分鐘後刷以及不刷,實驗結果則顯示對於牙本質來說,在 30 分鐘後刷,和不刷組,牙本質磨耗的量已經沒有顯著差異。
所以總結一下,刷牙的時機,基本上是三餐飯後及睡前、 每次刷牙至少 3 分鐘。但有個特殊狀況,如果有吃了或喝了特別偏酸性的食物或飲料,不要馬上刷牙,可以等一段時間再刷,期間可以先用水漱口或嚼食無糖口香糖,來降低牙齒上的酸性程度。
但講到這,還有個問題啊!要做到刷牙 333 真的很難欸,如果真的做不到,有沒有折衷的做法?對於牙醫師來說,與其給你一個做不到的要求,不如給個做得到的標準,再怎麼樣有刷還是比沒刷好(嘆氣)。美國牙醫學會對刷牙的最基本要求是:
https://www.medpartner.club/brushing-teeth-mistakes-m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