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敬字紙與惜字亭 劉還月
在先人的心中,紙和文字是文明的象徵,也是一種傳承;加上「造字不易」的印象,才有「敬惜字紙」的傳統。
傳統中的「敬惜字紙」,來自於先民對「字」的敬重。只要是寫上文字的紙,便不能隨意丟棄,即使是用過的紙也要集中起來,送到專門的「惜字亭」焚燒,讓那些文字飛回天上,向造字者致意。
過去臺灣民間有專為字紙組成的「惜字會」,先民們請專門人員,在鄰里間收集字紙,現代臺灣部分地區也還保留收字紙的風俗。例如在屏東萬巒,曾有一位老先生,自願挑著「敬惜字紙,尊古聖賢」的竹簍子,在大街小巷間收集字紙,再挑到土地公廟旁的敬聖亭焚燒。焚燒之前,老先生還會先將附近打掃乾淨,並持香禮拜。
為焚燒字紙而建的惜字亭也相當多,除了出現在街頭巷尾外,各地的書院或較重要的寺廟中,也經常可以見到。它的形式、大小及名稱不盡相同,有的高及數丈,有的高不及五尺;有的名叫聖蹟亭,也有的叫敬聖亭或文筆亭……。早期有些惜字亭還會供奉古代造字者的神位,展現出先人惜字之情,傳達敬重之意。
近百年來,由於現代印刷術發達,出版品隨處可見,加上時代的轉變,收字紙的舊有習俗已日漸式微,惜字亭也逐漸失去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