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紹雯
如果你對桌上遊戲的認識還停留在大富翁、撲克牌,或是只有年輕人才會玩得遊戲,那就太落伍了。今夏吹起的桌上遊戲熱,從學校走進家庭,從老師、大學生瘋到學齡前幼童,桌遊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家長又該怎麼陪伴小小孩一起玩,我們來聽聽桌遊老師們的介紹。
暑假要來囉!又到了小朋友開心,家長疼痛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的時刻。今年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營隊與活動中,吹起桌上遊戲熱,這類動腦、動手又充滿歡樂的遊戲不僅讓大小朋友都喜歡;更重要的是,在遊戲中,平常在家只愛低頭滑手機、活在自己世界的宅小孩,竟然一個個願意主動開口,找人合作對抗怪獸;並在有輸有贏的情境中,學習失敗與挫折,驚人的附加好處,讓家長們趨之若鶩,視為解決滑世代人際與情緒問題的新藥方。
緣起於德國的桌上遊戲(Board game),其實引進台灣也有十多年,卻是這一、兩年特別的夯,網路上的人氣部落客媽媽們紛紛強力推薦各款式的桌遊,從兩歲半到三歲就可以開始接觸,重點在於「家長的陪伴」,就連以往多數是大學生出沒的桌遊店,也大量引進幼兒桌遊,吸引家庭客群上門同樂。
桌遊一起玩 自然學習人際力
「藝童桌遊」桌上遊戲課程總監Livia則觀察,三歲後幼兒從自主發展進入需要與人互動的階段,自己和自己玩已經無法滿足,但有些孩子這時還沒上幼兒園,能和同儕互動遊戲的特色,讓坊間的桌遊課成為家長讓孩子體驗團體生活的方式之一。由於桌遊有規則、需與人互動,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需要學習等待、輪流,甚至要和不認識的人開口合作。Livia就曾碰過不少平常惜字如金的孩子,在遊戲中變得會主動表達。例如:曾有位上了3次課都沒說過話的小男孩,第一次開口說「換你了」,隔壁小女生還嚇一跳「原來他會講話喔」!
儘管桌遊的確是團體中破冰、炒熱氣氛、甚至是能增進情感交流很好的媒介,但Livia也強調,家長不該過度迷信桌遊帶來的「功效」,她就曾碰過家長詢問「聽說桌遊可以治療自閉症」,這樣的想法就有點「走火入魔」。
桌遊有輸有贏 學習挫折忍受力
此外,現在小孩普遍生的少,家長又保護的太好,孩子從一出生就是「要什麼就有什麼」,因此不少孩子是一玩輸就哭得驚天動地,或是怕輸、不敢做決定,而不少「合作型」的幼兒桌遊,讓玩家們要輸一起輸、要贏一起贏,則可讓孩子們既學習合作,也降低失敗的挫折感。
Livia也說,每款桌遊背後都代表不同的故事,帶領孩子進入遊戲中,即可以經歷不同的情境及角色,家長無須刻意讓孩子總是當贏家,而是引導他們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從中了解「並非事事都能順心」,碰到不如意時(如:得分受阻),可以如何克服或排解心理的不愉快
幾歲適合玩桌遊? 3歲懂規則較適合
究竟幾歲適合開始接觸桌遊?Livia認為,一般三歲後的孩子比較能坐的住,並且能聽指令、理解基本規則較為適合,家長的投資也比較有意義,一、兩歲其實陪孩子玩積木、拼圖也能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若想要提早讓孩子入門,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的認知發展狀況,去簡化或調整規則,無須執著於遊戲原本的玩法,才能創造小小孩能懂的樂趣。
每天10分鐘桌遊時間 建立家庭的親密儀式
「不要期待玩桌遊一定要玩出什麼,讓孩子玩得開心最重要!」恐龍老師建議家長,每天花10分鐘,用桌遊和孩子建立起一個家庭的儀式,不僅能激起孩子主動學習的動機,更能替親子關係加分。在桌遊類型上,能訓練手部小肌肉、融入生活技巧訓練的操作型遊戲、團隊合作型遊戲、訓練專注力的反應型遊戲都是較適合學齡前幼兒的遊戲類型,以下推薦幾款入門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