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俗諺說:「三年一閏,好歹照輪。」意指風水輪流轉,經常用來描述好壞景況總是交替出現,成功時勿得意忘形,免得摔跤;而失意時也別氣餒,再接再厲迎向好時機。也常聽見長輩說:「雙春兼閏月」是嫁娶的好時機,表示在這個陽曆年內除了有閏月以外,立春節氣也會出現兩次。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諺語所描述的意象都與「時間」相關。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便與時間息息相關。要計算時間,就需要時間的單位,而晝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現象便成為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在傳統的農曆曆法中是以月相週期來計算月的長度,古人也發現以農曆月記年時無法與氣候節氣相契合,為了調整農曆與四時節氣的時間差距,在適當年份中增加完整的一個月,就是所謂的「閏月」。
要了解閏月的由來,就必須先知道時間單位是如何訂定的。現今所使用的曆法主要有陽曆(新曆)與農曆(陰曆)兩種,是根據地球繞行太陽與月亮繞行地球的的運動週期來制定。
日、地、月相對位置與月相變化圖
地球自轉因而產生晝夜變化,自轉一周便是1日。月球本身是不發光的天體,其光源是來自於月面對太陽光的反射,月球因繞地球公轉而使吾人可見月面有盈虧之現象,於是古人便將月相的盈虧週期定為「月」,也就是所謂的朔望月,由於太陽系內各行星位置隨時間都在其軌道不斷地移動,而使各行星間的引力也會因相對位置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朔望月的天數也會受影響,有時是30天,有時是29天,平均而言一個朔望月約為29.53天。
我們都了解,一個平常的陽曆「年」有365天,而農曆12個朔望月所組成的年只有約354天,平均每年比陽曆年短少約11天,假設今年的農曆春節在春天,10個陽曆年以後農曆年已短了110天,所以農曆春節就會退到秋天的時節。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及符合實際的天體運行情形,便在農曆適當的年份中增加一個月以解決農曆年較短的問題,而這增加的一個月就稱之為「閏月」。
閏月是農曆為了配合陽曆而調整出的因應方式,但閏年則是陽曆的名詞。我們通常認知的一年是365天,但地球公轉太陽一周較精確的時間則是365.24219日,所以每過一年就會與實際的時間相差了約0.25天(約6小時),每年都多出約四分之一天的情形下,四年過後,曆法仍依常態記日就會比實際天數短少一天。為了彌補這個差值,便在陽曆曆法中規定每4年就有一年的2月必須多一天,也就是說,2月29日出生的朋友就只能4年過一次生日了,而人們特別把2月有29天的這一年稱為「閏年」。
地球公轉一周需時365.24219天,所以為了更準確的記錄時日,陽曆制定每400年有97個閏年,閏年規則詳述如下:
西元年年份若是4的倍數則為閏年,非400倍數年則不是閏年。舉例來說,西元2000年是閏年,則西元2100年則不是閏年,規則整理如下。
是閏年的倍數:
不是閏年的倍數:
由以上的解說,您是否有察覺時間的訂定隱藏著許多科學道理,需要搭配相關天體運行的週期規則及相對位置等因子才可準確推算制定。雖然複雜,但只要用心,便不難通達與理解。願我們都可以成為時間的好管家,善用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