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野生動物餵食復育增加冬天食物計畫
全台首例 基隆港啟動黑鳶餵食計畫
#地方 #基隆港 #黑鳶 #觀光 #黑鳶餵食計畫
記者許瀚分/基隆報導
全台首件合法黑鳶餵食計畫,昨天在基隆港實地測試器材,並投放食物餵食,但未成功吸引黑鳶前來進食。計畫小組成員指出,未來將擴增餵食池範圍,預計在20日起執行計畫。真實聲音
基隆港一直是北部黑鳶重要覓食區,為重建民眾對黑鳶與基隆港的歷史記憶,並瞭解餵食對黑鳶的影響,基隆市野鳥學會向市府申請,推動「重建黑鳶與基隆港關係之觀察計畫」。
昨天上午9點,計畫小組成員把直徑長約3公尺的餵食池放入旭川河出海口,用3條繩索綁在出海口兩側欄杆,以固定餵食池的位置,再利用抽水馬達將海水引入池中,並投入從海上撈起的死魚及巿議員楊石城提供的豬肝等食物。
上午11點多陸續有黑鳶飛來,最多同時出現4隻在空中盤旋,黑鳶不時會在餵食池上方天空徘徊,一度有黑鳶飛離餵食池只有約3公尺高,但始終沒有飛下去抓取餵食池中的食物,反倒是直接抓取在海面上的食物進食。
研究黑鳶有20多年的沈振中昨天也到場觀察,他說,餵食池已成功吸引黑鳶注意,「但就像人不會亂吃東西一樣,因此黑鳶還不敢輕易飛下來覓食」。
計畫主持人李佳陵表示,昨天測試後,發現目前的餵食池尺寸太小,可能影響黑鳶取食意願,未來計畫改成長約8公尺、寬6公尺的矩形餵食池。
他說,黑鳶餵食計畫預計在20日開始執行,採定時、定點並派專人餵食,初步規畫將試行4個月,期望藉此可以延續黑鳶和基隆港的關係。
▲老鷹與基隆港共生的歷史悠久,已成為最具特色的生態景觀。(圖/新自然主義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作者:陳世一
繪者:劉素臻
摘自:新自然主義《鷹飛基隆:台灣最美的四季賞鷹秘境》
讀者獨享:作者親自導覽,到基隆港親賭5公尺內的老鷹飛行秀
隨書回饋:免費線上看「賞鷹達人來解惑」
喚醒世人的黑鳶紀錄片「老鷹想飛」、支持友善生態的「護鷹紅豆」「護鷹米」、一年一度基隆市歡慶的「老鷹嘉年華會」……,喚起世人重視我們身邊的野生猛禽,然後呢?換個說法就是想問,我們可以為泛稱老鷹的黑鳶在台灣近三十年來大量消失的困境,還可以再做些什麼改變?
台灣特有亞種的黑鳶早已列為有待保育級的野生動物,或許「尊重生命」的觀念深植人心才是一切的答案,因為唯有如此,老鷹族群飽受威脅的環境問題才有解套的可能,人鷹共好的生命教育才能落實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當中。
本書作者陳世一長期從事台灣生態、文化記錄與寫作,可說是位自然觀察者的熱愛與實踐者。話說他二十年前剛來基隆,就被一幕老鷹空中翻身的景像給深深震撼,心想一定要好好認識牠們,直到二○○九年基隆港口的海洋廣場建成後,終於一償宿願了。日後,只要得空就會到老鷹食堂的基隆港口,探望心儀已久的老朋友。因此,這本《鷹飛基隆》醞釀期長達二十年之久,密集觀察不輟更長達七、八年,而觸動他下筆寫就本書的動機,是他察覺到當你我欣喜看到老鷹在空中飛舞英姿表象背後,那老鷹在台灣生存困窘的真正原因……。
作者並非專攻鳥類的研究者,但是卻一針見血地道出猛禽性老鷹在台灣的處境;文字不是文藝派的奇思妙想,只是純然率真地想寫出旁人尚未看透的老鷹飛行美學;本書從未以生態攝影書自居,可是每張照片都捕抓到老鷹生命之舞的靈魂本質;筆者鮮少將生態教育掛在嘴邊,怎知字字句句都表達了愛老鷹的人道關懷見解;這本不是生態旅遊導覽書,卻將台灣最美的賞黑鳶勝地及隱藏版基隆港漫遊路線無私分享。
野生猛禽老鷹的生活行為觀察 + 風中舞者老鷹的飛行美學藝術創作 + 既使手指僵直仍要補抓捉老鷹一閃即逝的華麗身影 + 為老鷹發聲,將眾人不求甚解的老鷹生態角色價值重新定義……,作者發現原來圓滿的老鷹生態復育不會光只有老鷹,也有要四季鳥類飛舞、魚群跳躍,以及人類有智慧的善待,一切的一切盡收錄在《鷹飛基隆》的感性與理性兼具的圖文創作之中。
【本書獨有】
⊙老鷹個資全揭密!圖解主角老鷹的外型特徵、羽翼特色、生活習性、花式俯衝鷹姿、水面抓食路徑總整理,從頭到腳、到天空飛行,無不精闢解說
⊙了解台灣老鷹的最佳入門手冊!圖解老鷹在生態鏈上扮演的角色、圖解人類生態金字塔中的老鷹角色
⊙天空猛禽不再傻傻分不清!圖解全台灣老鷹分布地圖、北台灣賞鷹地圖、台灣常見猛禽辨識特徵
⊙近距離與老鷹做深度接觸!圖解全台最美的基隆港賞鷹勝地、四季造訪基隆港的老鷹飛行路線、隱藏版的基隆港賞鷹漫遊行程
⊙有文學之筆、更有精采照片寫真!前所未有的老鷹飛行美學九大分類,高達62種動人心弦的鷹飛美姿文學解析
<作者簡介>
陳世一
台北人,現居基隆。
自然觀察者、文史工作者。
長期從事台灣生態、文化記錄與寫作。
著有《九份之美》、《綠色旅行》、《尋找河流的生命力》、《基隆漁業史》、《基隆港市與相關行業發展的歷程》等書。
20年前剛來基隆,每當中午騎車從愛一路穿越仁二路時,總在被東岸高架橋墩錶框的天空,看到老鷹在旭川河口空中翻身的景像,這畫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心想,有一天一定要好好認識牠們,直到2009年海洋廣場建成後,終於可以更靠近看、拍牠們了。
2021-01-22
即時回應 其他
「餵食野鳥的影響與研究」之專家意見
議題背景
2020年12月8日,由於現任國際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在個人臉書發表關於「有限度餵食」野鳥的言論,引起眾人熱烈討論餵食對野鳥的影響、國外餵食野鳥的案例,以及目前臺灣餵食野鳥的情況。
法規現況: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所述「其他經國家公園主管機關禁止之行為」,目前由各國家公園所訂(區域內禁止事項〉來規範禁止餵食野生動物。而國家公園以外的區域則是依據各縣市訂立規則,但不是每一個縣市都有訂立餵食野生動物相關規範,而且有訂立規範的縣市,負責的主管機關、禁止的細項都不同。例如臺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禁止在公園內餵食禽鳥、高雄市農業局修改野生動物保育自治條例,禁止餵食獼猴。
相關研究與案例討論:
根據一篇2019年刊登於《整體環境科學》期刊的研究[1],檢視237個國家、領地或自治區有關餵食野鳥的政策,發現大部分都沒有相關政策,即使有也不完整,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因為缺乏背後的科學作為後盾和根據。
但我們從新聞與社群媒體看到輿論時常提出北海道的丹頂鶴復育,作為支持餵食野鳥的案例。1952年丹頂鶴在北海道僅剩不到50隻,當時雖無完整的科學證據和鳥類知識支撐,日本當地嘗試在冬季餵食丹頂鶴做為復育手段,在2015年估計丹頂鶴數量增加到約1300隻。但丹頂鶴數量增加的過程也帶來許多人與鳥的衝突,以及共通疾病,例如農作物鳥害、交通事故、禽流感等問題[3][4]。
另一篇2015年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期刊的研究[2],於2012年的一月至2013年的十二月期間,在紐西蘭北奧克蘭的24個都市中,以實際的庭院餵食台實驗,定點觀察及記錄鳥類,提出關於餵食野鳥會影響都市鳥類群集型態的證據。
從上述研究中得知,餵食可能衍生不同的生態問題,此議題其實還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作為基礎;而日本案例成功的背後也有其他條件,如果台灣要參考日本案例,將需要更多專家意見。
為此,我們邀請專家說明,究竟透過目前的科學研究,可以知道餵食對野鳥有哪些影響?還需要什麼樣的研究,以幫助我們更審慎的看待餵食野鳥的討論?
研究原文與相關資料:
[1] Baverstock, S., Weston, M. A., & Miller, K. K. (2019).“ A global paucity of wild bird feeding polic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53, 105-111.
[2] Galbraith, J. A., Beggs, J. R., Jones, D. N., & Stanley, M. C. (2015). “Supplementary feeding restructures urban bird communiti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20), E2648-E2657.
[3] 石弘之(2017)。〈丹頂鶴再逾千隻(下)〉。nippon.com日本網。2020/12/29檢索。
[4] 蔡育倫(2020)。〈觀點/野外餵鳥OK嗎?看日本復育丹頂鶴餵與不餵的拿捏〉。聯合報願景工程。2020/12/29檢索。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1874/5099881
於日本北海道釧路濕原拍攝的丹頂鶴。圖/Julien Seguinot
觀點/野外餵鳥OK嗎?看日本復育丹頂鶴餵與不餵的拿捏
2020-12-17 16:19:32山林藪記 / 蔡育倫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標題,會以為又是什麼勵志文章,不過我這邊要談的,是北海道丹頂鶴餵食場與臺灣大雪山養雞場的不同。
一直以來,在討論鳥類餵食誘拍的時候,北海道的丹頂鶴餵食場時常被拿來當支持誘拍的案例,然而,北海道丹頂鶴餵食場與大雪山養雞場到底有什麼不同,卻是鮮少被討論到的。
(註:部分攝影師會在林道或私人土地上長期餵養野鳥,甚至捕捉,以利拍照。文中「養雞場」一詞即是保育人士對這項行為的暱稱。)
2011年3月,與幾位親友一起到北海道自助旅行,走訪道東的行程安排了3個重點:毛腿魚鴞、海鵰以及丹頂鶴。這4種大鳥(海鵰包括虎頭海鵰與白尾海鵰2種)是冬季到北海道道東賞鳥的必訪行程,其中,丹頂鶴則是較為一般大眾所熟悉的。
道東的釧路濕原,是丹頂鶴、白尾海鵰、蝦夷鹿等北海道原生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環境。而座落於濕原西北邊的鶴居村,則是冬季遊客們最常造訪丹頂鶴的地方。
北海道當地幾個重要的復育地點。圖/山林藪記提供
遠眺釧路濕原一隅。圖/山林藪記提供
丹頂鶴,在1935年時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然而當時卻因為北海道大面積原始棲地被開墾成農田,加上人為獵捕的壓力,在1952年的計算,當時整個北海道的丹頂鶴族群估計剩下下不到50隻。
當時,美國的生態保育觀念才在啟蒙時期,而日本人開始驚覺,再不想辦法保護丹頂鶴,可能就要絕種啦!
那,又該怎麼保護他們呢?除了禁獵以外,他們開始在缺乏食物的冬季,提供丹頂鶴食物,這就是北海道丹頂鶴餵食的由來。
雖然當時缺乏相關的鳥類生態知識,但這樣在冬季提供丹頂鶴食物的策略,卻意外的成功。根據2015年的統計估計,目前道東地區約有1300隻左右的丹頂鶴族群。
丹頂鶴保育策略的成功,除了積極禁獵、棲地保存(釧路濕原)外,冬季餵食場的確發揮了效果。主要是因為冬季北海道大地為冰雪覆蓋,低溫加上尋找食物的不易,野生動物的生存壓力極大,淘汰死亡的個體也不在少數。
冬季餵食場的設置,正好解決了丹頂鶴在冬季覓食困難的問題,食物的不虞匱乏提高了丹頂鶴冬季存活率,從此蔚為佳話。而鄰近釧路濕原的鶴居村,更是因丹頂鶴聚集而成為新的地名,從此也成為冬季道東觀光的景點。
日本復育丹頂鶴的故事名揚全球保育界,但過程中投注的心力和困難,經常被成果掩蓋。圖/Julien Seguinot
目前遊客常造訪的餵食場有「鶴見台」、「鶴居伊藤」等較為著名。這些餵食場在冬季11月至隔年的初春3月進行餵食,每日固定的時間由專人進場餵食,餵食的材料以當地種植的玉米等穀物為主,部分規模較小的餵食場偶而也有餵食魚類。
聚集於餵食場的丹頂鶴數量可多達200隻,成雙成對地跳起求偶舞來是美麗而壯觀的畫面,更是許多遊客爭相拍照的重點。到餵食場拍照不會收取費用,但是參觀、拍照時則有專人維護相關秩序。例如遊客活動區域的限定等。
鶴居村的餵食場,為當地帶來了旅遊人潮,加上在地細心經營的farm stay、long stay,深入、慢遊的旅行模式,讓因為丹頂鶴慕名而來的人潮與經濟收益,實實在在地回饋到在地居民的身上。
而關於丹頂鶴的保育故事,可不是就這樣結束了,相關的保育研究單位,如:阿寒國際鶴中心,更致力於丹頂鶴相關的保育、研究以及生態教育等工作。有了這些才能真正確保丹頂鶴族群的存續。
日本復育丹頂鶴時,皆有專家參與,並詳細掌控族群健康。圖/山林藪記提供
餵食場對丹頂鶴的習性、生態有詳細介紹,讓遊客可從中學系。圖/山林藪記提供
做完這一長串的介紹,回到餵食的議題本身:北海道丹頂鶴的餵食,與大雪山林道上誘拍者的餵食有何不同?相信大家應該都有一點概念了。
希望,以後可以不要再聽到「為什麼北海道能餵鳥,我們不能?」這樣的質問,取而代之的是「為什麼北海道能為丹頂鶴的保育做這麼多,而我們不能?」
編按:本文完成於2015年,原作者於近日再度新增以下幾點觀察
一、國外有許多案例與餵食野生動物有關,案例有好有壞。好的案例確實可以拿來做為國內如果要經營效法的參考。
二、以臺灣氣候而言,自然界並不缺乏野鳥的食物資源,因此沒有如丹頂鶴案例中,冬季餵食以降低死亡率的需求。或是其他需要以人為提供食物來協助族群復育的狀況。
三、餵食吸引野生動物後供遊客觀賞、拍照,並非不能操作,雖然有些對「自然生態」非常堅持者認為這也不應該。但也因如此,操作應該更為謹慎。
四、不論是保育餵食、生態觀光餵食...都與現在臺灣個人恣意隨處餵食誘拍的現況有非常大的差距。雖然成功人為復育丹頂鶴後,當地觀光熱度因此提升,也對學術有所貢獻;但農田遭受鳥害、禽流感流行等問題同樣隨之產生。
五、若要經營觀光餵食(上面已經提過,臺灣目前沒有保育餵食的需要),那應該要有下面幾個要件:
1.專人執行:由主管機關執行或由主管機關委託專責單位執行餵食工作。餵食的餌料、頻率、份量,需由專業人員進行規劃,
2.科學監測與教育:針對餵食的地區、對象進行個體、族群的科學監測,以回饋到上述的餵食餌料、頻率、份量等的檢討調整,來確保野生動物的健康。同時,科學監測、研究的結果,要能在餵食觀光中提供正確的生態、保育知識給遊客,以推廣野生動物的保育觀念。
3.回饋機制:觀光餵食要能帶來實質收益,且收益的一定比例必須要能回饋到在地居民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育。一方面讓在地居民認可保育生態能為地方帶來收益,進而願意參與、支持生態保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讓這些野生動物的「犧牲」,能換來更多生態保育的資源。
日本丹頂鶴餵食場和台灣大雪山餵食現場的比對表。圖/山林藪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