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課文名稱開始提問,幫助自己先猜測一下課文內容,也大略知道要掌握的方向。
從自己的問答裡,確立這一課的主軸在「感謝」。
心智圖上方寫下自己對這一課的定位,藉卡敘事。既然是敘事,不脫「起因→經過→結果」的模式。
以敘事的三階段發展,將本課的五個自然段區分為三個意義段,以「感謝」為主軸,從課文中挑出「受傷」(起因-第1段)、「照顧」(經過-第2.3.4段)和「卡片」(結果-第5段)這三個關鍵詞,做為心智圖的第一層。
心智圖的第二層則各自從自然段中挑出關鍵詞。
第1段描述老師和同學關心東東受傷的事,想到「他們是如何知道?」其中,關鍵在「枴杖」。因為,看到東東拄著枴杖,才知道他受傷了。另一個關鍵詞是「回答」,因為東東以不好意思的笑笑來回應關心,身邊的媽媽感謝並回答受傷原因。因此,以「枴杖」和「回答」做為本段的第二層關鍵詞,恰可以涵蓋本段意思。
第2.3.4段在描寫老師和同學對東東的照顧,也是這一課課文的重心所在,因為這些令東東窩心的照顧,讓他起了感謝的心意並付諸實踐。而這些照顧來自不同對象,因此第二層關鍵詞就以人物做為區分,分別為「美雲(好朋友)、老師與阿興,以及同學」。
第5段為文章結尾,描述東東回應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與照顧,傳達出東東的「心意」,也藉由親手寫來「表達」東東的真心感謝。於是,這裡的第二層關鍵詞不是取自課文內容,而是自己下標。
心智圖裡第三層關鍵詞的部分,仿第二層作法,一樣扣住「感謝」這個主軸,但交代出更多的細節。
最後,延伸的問題在最左邊三個。
這一課雖然在描述東東的感謝,但是,在文章重心(2.3.4段)裡,看得到的是正確且合宜地照顧,因為這些適切的幫助讓東東安然度過行動不便的一天,才使得他心生感謝,然後寫下感謝卡。於是,「如何表達關心?」「如何正確且合宜地幫助別人?」就成了想讓孩子們探討的方向之一。
第二個問題的發想來自課文並沒有交代東東何時送出卡片,更不會有老師和同學收到感謝卡後的回應。但是,若要藉此課延伸教導孩子們學習體察他人的付出,心存感恩地學習親手寫下自己的感謝卡,就不得不讓他們思考「收到感謝卡要如何回應」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會收到來自同學的感謝卡。甚至,若是沒有收到時又該如何?這應該是個好機會讓他們了解「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道理吧!
最後,考量到可能有孩子賴皮說找不到可以感謝的對象,於是寫下「找不到對象表達感謝心意的原因會是什麼?」給個自我反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