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備課) 105三上南一國語第二課《送愛到家》


經過課文名稱的自我問答,確認本課的主軸在「愛」。

寫下「送愛:無私、無償的行為」和「到家:主動關懷、體諒不便」,看過課文後定位本課為敘事的記敘文。

雖然是敘事的記敘文,也寫下「起因→經過→結果」的三階段發展過程,但發現有趣的是這課並不死守這個原則,或者說是用了些技巧,不說破主角人物的作為原因,直到最後一段才點出課文主題「送愛到家」。

本課分為四段自然段,第二、三段有著相近的意義,本可也區分為三個意義段,但是為了讓心智圖看起來更清楚,在挑選第一層關鍵詞時,就不依三階段發展過程處理,改以自然段分段來做。分別挑出「志工」─點出張先生的角色、「方爺爺」─單身的送愛對象、「夏奶奶」─獨居的送愛對象,以及「送餐」─所送的愛心即為此。

從另個角度檢視,第一層的關鍵詞全都扣緊本課主軸「愛」來挑選,「志工」為送「愛」的人,「方爺爺」和「夏奶奶」都是接受「愛」的人,而「送餐」也就是送「愛」。

第二層關鍵詞,從「志工」去檢視,明顯有關聯的是「張先生」(本課主要人物)和「社區愛心基金會」;從「方爺爺」和「夏奶奶」去檢視,可以發現都是先簡單介紹他們的狀況,然後再敘寫他們與張先生的「互動」,於是分別就方爺爺「單身」和夏奶奶有家人卻「獨居」的狀況,定下關鍵詞

最後一段第二層的關鍵詞本無法決定,因為似乎「送餐」就已交代完畢,但是,再細看內容卻發現「背心」上的「送愛到家」點出主題,張先生「細心」將背心放回架上,「明天」還要送餐給獨居老人,傳遞出永續關懷的期望,這才把最後一段第二層的關鍵詞決定下來。

第三層的關鍵詞,為的只是讓心智圖更完整易懂,方法與前面雷同,就不再多做說明。

最左側的三個問題,先就「愛的價值」來討論,但不使用「評估」的方式,改用「什麼樣的愛」,較模糊的字句來帶,理由是不想讓孩子以訂價碼的方式來體會這份愛的價值。

第二題「誰能夠擔任送愛的人?」,期待能引領孩子了解愛要即時,有心就能擔任志工,成為送愛的人。

第三題「如何發現身旁的人需要愛?」擔任志工不難,可是發現有人需要愛卻有難度,期待能引領孩子對生活週遭的人事物多些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