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大調查:缺乏自信的孩子,4成是「媽寶」
「親師座談」從小學蔓延到大學了,大學生選不到課要爸媽出面拜託教授。畢了業,求職面談要家長陪同,踏入職場,工作做不完帶回家要爸媽幫忙做……
社會上的「媽寶現象」讓人搖頭嘆息,家長們也承受了許多責難。為了了解父母的教養取向是否影響孩子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及自我評價,《親子天下》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於十月一日至九日,問卷調查全國一五八四名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九年級的學生。
調查結果發現:沒有自信、對自己看法負面的孩子,「媽寶」指數高,一遇到困難就習慣轉頭找幫手。重視孩子自信和正向能量的家長,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願意和父母敞開心胸、面對困難也不放棄的孩子。
發現1
超過7成爸媽懂讚美,但1╱3缺乏鼓勵安慰
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七成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願意稱讚孩子。然而,當孩子遇到挫折,會安慰、鼓勵孩子的父母就不若讚美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孩子表示,當遇到挫折時,父母「很少」或「從未」給予安慰、鼓勵。
父母正向的教養態度,讓親子關係較為穩固,七成五以上的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很有安全感,相信爸媽不會因為自己「做錯事」或「成績不好」就不喜歡自己。也有近六成六的孩子自信認為:在爸媽眼中自己是個不錯的孩子。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Coach父母學》作者陳恆霖認為,高比例的父母親願意稱讚孩子,值得肯定。不過,兒童福利聯盟社會工作處處長白麗芳也點出父母親在「稱讚」、「安慰」上有年齡的差別待遇。國小階段「表現好『總是』被爸媽稱讚」的比率將近四成,到國中卻只剩下四分之一。當遇到挫折時,爸媽「總是」給予安慰和鼓勵的比率,到國中階段也減少十個百分點。
「是否孩子長大後,爸媽對於他們的好表現就視為理所當然,遇到挫折也不需安慰?」白麗芳提醒。
發現2
常被鼓勵、安慰的孩子,8成5不怕難關
缺少鼓勵、安慰的孩子,8成6不跟爸媽說心事
更多數據證明,常鼓勵、安慰孩子的爸媽,孩子願意接受挑戰,也會對父母敞開心胸。
調查顯示,常被爸媽鼓勵、安慰的孩子,遇到不會做的事,會努力找方法自己試著做的比例高達八成五,明顯高於少被鼓勵和安慰的孩子。
這次調查也發現,採取正向教養多鼓勵和讚美孩子,親子關係親密,孩子願意吐露心事和信任父母建議。
調查結果中有近五成五的孩子心情不好時,不會和爸媽聊心事,國中生更接近六成。交叉比對後發現,那些很少或從未獲得爸媽鼓勵、安慰的孩子,有高達八六%就算心情差,也不會找爸媽談。
不談心事,當然在關鍵時刻更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了。高達八成二的孩子在做決定時,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但少被父母稱讚的孩子,卻僅不到一半會接納父母的建議。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爸媽談心,可以理解,但過半的國小生不和爸媽聊心事,白麗芳感到驚訝。她指出,或許家長說話的方式,並沒有引起孩子想要對話的欲望。 孩子若從父母處得不到安慰和鼓勵,心中難過時,自然也不會向爸媽尋求幫助。不能向爸媽坦承錯誤、說內心話的孩子,心中埋藏的大石頭更令人憂心。
白麗芳建議,青春期的家長與孩子相處要「重質不重量」,不要說教,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電影、討論書或最近發生的新聞等,從聊天中傳達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發現3
近3成孩子覺得考不好等於自己笨
而自覺沒用的孩子中有4成出現「媽寶」現象
調查也發現,國小和國中生有不少人對自己沒有自信。近三成的孩子考試考不好,會覺得自己很笨、常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近兩成孩子甚至常認為:「世界上少了我也沒關係」。有一成五孩子常悲觀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是個沒用的人」。而這種負面的自我評價,國中生比率又比國小生來得高。
自我評價低的孩子,「媽寶跡象」較高。「常覺得自己沒用」的孩子,有四成遇到困難時就希望爸媽幫忙完成,明顯高於平均。
受訪國中小學生中,九成的孩子認為如果睡過頭遲到,並不會歸因於爸媽沒有叫他起床。但自我評價低的孩子,卻有將近兩成認為,睡過頭遲到是爸媽的錯,因為爸媽沒有叫自己起床。
自我肯定度低的孩子挫折忍受度也較低,而且輸不起。覺得自己沒用的孩子,有三成都回答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兩成表示若輸了就不想再玩(或是比賽)。
正確引導
停止負面評語,培養自尊而非自戀
該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自信?
調查結果支持正向教養的力量。常被稱讚、安慰的孩子,自我肯定度會比少被稱讚、安慰的孩子要來得高。陳恆霖建議家長不要再用負面的話語批評孩子,「久了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他也說,如果爸媽可以接納安慰孩子的情緒,引導他們去檢視過程中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而不是只針對結果讚美或安慰,就不會培養出「媽寶」。
白麗芳則從社福工作者角度推敲,這些「沒有存在感、覺得自己沒用」等自我評價低的孩子,有可能家庭功能無法提供孩子情感支持,這時學校老師格外重要,應找出孩子的亮點,讓他有所發揮。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指出,孩子頗在乎爸媽對自己的看法,代表父母對孩子有影響力。但她提醒,孩子不應該只靠父母的鼓掌加油建立自我評價。因此父母除了要給予精神上支持外,必須引導孩子從過程中學習,「否則只是培養出『自戀』的孩子,而非真正有自尊、負責任的人,」周育如說。
父母親對孩子的正向支持,有助孩子的自我肯定;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不會害怕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