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文章:親愛的,你怎麼突然變小了—談兒童的退化行為 by 李筱蓉 臨床心理師

分享親子文章:親愛的,你怎麼突然變小了—談兒童的退化行為 by 李筱蓉 臨床心理師
http://www.yuning.tw/article/?parent_id=1283

親愛的,你怎麼突然變小了—談兒童的退化行為 by 李筱蓉 臨床心理師

李筱蓉 臨床心理師

 

    四歲的君君是個自我照顧能力不錯的孩子,只需媽媽告訴她要做什麼,她就會自己穿衣服、找東西吃、幫忙做家事,而且做得相當好。每天早上媽媽忙著準備早餐時,君君便在媽媽的隔空指導之下懂事地把自己打理好,等著吃完早餐後讓爸爸帶她去上幼稚園。不久之後,家裏多了個小弟弟,大人們忙得團團轉,爸爸媽媽心想:還好君君這孩子不用讓人操心,這樣就可以專心照顧小的。然而君君此時卻慢慢出現了尿床、要求媽媽餵食、講娃娃話的情形,早上起床的準備工作也做不好了,頻頻吵著要爸爸媽媽替她做。不解的爸媽正覺得奇怪:怎麼君君突然變小了?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唸國小的志達身上。志達是個溫和有禮的孩子,根據學校老師的反應,志達在學校的適應一切正常。升上二年級之後,細心的媽媽發覺志達比以前沈默很多,以前偶爾會跟媽媽說學校裏的事,現在連提都不提了,甚至經常看到志達愣在一旁,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媽媽記得志達很久以前就不再吸手指了,怎麼會在長大之後又出現小時候才有的行為?

    當孩子有這些「突然變小了」的情形,家長就得警覺孩子是否正出現「退化行為」。所謂退化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孩子的行為表現低於實際年齡應有的行為,或是原來已經會的發展表現突然變得不會了。一般而言,退化行為包括:要求媽媽餵奶、講娃娃話、吸吮手指、尿床、退縮、拒絕說話或玩遊戲....。對孩子來說,退化行為是一種不自覺的或一廂情願的反應,退化到更早期的行為可以讓他們內心的緊張降低,得到暫時性的舒解。究竟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退化行為呢?其主要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類:一、生活環境發生變動,讓孩子感受到壓力,例如:家中有弟妹誕生、搬家、入學、親人過世等。像前述的君君就是屬於這類,爸媽忙著照顧小弟弟,減少了與她原有的互動,不由得讓君君以為如果自己回到小嬰兒的狀態的話,爸媽就會再回過頭來愛她。二、孩子碰到困難,因應能力不足,例如:課業負擔、人際問題等。像志達就是因為上課有些聽不懂,作業應付不來,可是又不敢告訴媽媽或老師,怕被大人責怪,累積許多壓力之後出現退化行為。三、父母的教養態度。例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以前嚴格許多;對不同孩子的管教態度不一,較偏疼年齡小的孩子;對於孩子表現出較早期行為給予錯誤的增強等。孩子在比較之下,覺得還是變小比較吃香。

    退化行為是孩子遇到適應困難的一種訊號,家長平日可以多加觀察。如果您發現孩子確實出現了退化行為,千萬別急著責問他,或是立刻妥協於孩子的要求,以免孩子的行為退化得更嚴重。建議家長靜下心來與孩子溝通:先同理孩子的「小時候好好喔,都不會碰到討厭的事!」、「如果不要長大就好了!」等心情,鼓勵孩子把心裏的感覺說出來,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可能的改變與因應之道。在前面的例子中,爸爸媽媽應該接納君君的嫉妒與焦慮情緒,強調自己對兩個孩子同樣地重視,鼓勵她跟小弟弟玩、幫忙照顧小弟弟,增強她表現的成熟行為。此外,如果爸爸能夠適時給予君君較多的時間和注意,也可以彌補因媽媽分身乏術的失落感。志達的情形比較沒有明顯的外在線索,所以媽媽可以先表達對他的關懷與擔心,再廣泛地與孩子聊聊各方面的適應情形,或者與老師聯繫,瞭解一下孩子的學校適應,以便從多方面的資料中找到問題的癥結,進而解決孩子的困擾。

    事實上,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該隨時傳遞一些重要訊息:成長是喜悅的,即使遇到困擾,也可以儘快從爸媽那邊得到支持與協助,並不需要以表現退化行為的方式來因應。當然了,身為家長的人,或許也可以想想您是否能夠讓孩子有這種足夠的信心。

 

(註:本文中小朋友的情形已由作者改寫,姓名亦經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