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好沒關係,孩子有興趣才重要?清大教授: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考不好,對他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威脅

 

成績不好沒關係,孩子有興趣才重要?清大教授: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考不好,對他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威脅

「要小孩有內在動機、自動自發愛讀書?不可能!」研究學習動機的清大教授說,掌握三重點,陪伴孩子搭好學習鷹架。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希望孩子在新的學期中,能自動自發、認真讀書嗎?研究學習動機的專家直言,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能夠自動自發學習的孩子,學習表現普遍比較好,不僅學習比較有效率、能夠舉一反三,記憶力也比較好。而且,當孩子學習表現好時,整個人會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就更願意學習,形成良性的循環。

但是,孩子不太可能突然就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大家好像都覺得『內在動機』最重要,比『外在動機』還重要,然後,就期待小孩自己進入一種很想要學習的狀態……我說實話,這是不太可能的!」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劉政宏長年研究學習動機,他在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這樣說。

 

「內在動機」確實存在,但別指望它能驅動學習

劉政宏解釋,確實是有「內在動機」的存在,「但有些家長會期待,孩子的內在動機會被什麼東西點燃、然後它就驅動學習,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可能在看漫畫、玩球等等時候,他們是有內在動機的,但這些活動,本質上就跟學習的活動不一樣,「學習就是得面對不懂的東西,你學的都是不懂的,都會遇到困難,都有競爭,還有時間的壓力,甚至常常要面臨外在好玩事物的誘惑,你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孩子靠內在動機去學習,很難。」

但是,也曾見過,孩子確實會因為對某樣東西、某個領域很有興趣,然後就去學習。對此,劉政宏分析,有很多時候,其實這是孩子對「學習經驗」的解釋,「他們的興趣,常常是來自成就感,例如考試都考得比別人好,或者都學得會,他才特別覺得他有興趣;當然也有孩子會因為很有趣而學,可是這不是多數孩子的狀況,大多還是因為『有成就感』。」

 

需要家長陪伴,建立自律的讀書好習慣

想要有成就感,那也得先付出。該怎麼樣讓孩子進入狀況、好好學習呢?劉政宏說,那就是家長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自律的好習慣,而且最好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陪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幫孩子搭「學習鷹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習」,劉政宏自己也長期陪伴孩子讀書,他建議,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著手。

一、排除干擾因素,坐下來讀就對了:

很多孩子在面對課業時,總是心不甘、情不願,此時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忙排除干擾因素,例如讓孩子有張乾淨的桌子能用、周邊環境別太嘈雜等等,然後告訴孩子:「坐下來寫作業/讀書,就對了!」

劉政宏觀察,現在很多家長態度比較開明,不像過往家長會緊盯課業,但重點並非時時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要從小養成孩子負責的態度、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要做好。

 

二、把課本讀通、讀熟最重要:

有些大人常會給孩子很多練習卷或補充教材,孩子整天忙著寫評量,反而吸收不良,劉政宏建議,其實,可以試試回到課本,把課本讀通、讀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大家仔細去看近幾年大考的榜首,通常他們在受訪時,都會提到自己『只看課本』,把最根本的骨架顧好了,基本上就沒有大問題了。」

要注意的是,孩子很容易看看課本,就覺得自己讀完了,家長就得協助孩子明白什麼叫讀通、讀熟,確認把課本內容都理解過後,再找出該記憶的點,確實去記。

 

三、練習「自己考自己」:

另一個劉政宏常用在孩子身上的招式,就是請孩子「自己考自己」,例如這一課國文中有什麼生字、部首是什麼,可以自己回想、寫下,在過程中,就會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也可以請孩子說明課本中的重點給大人聽。

假如孩子的功課是由安親班打點,劉政宏也建議,家長還是要保持關注,了解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不能只看成績單上的數字,重點是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

劉政宏強調,如果有一個孩子在某一個科目上一直都考不好、學不會,怎麼可能會有興趣、覺得學這些知識很好玩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習,就對你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自我價值論』,簡單來說,就是在談,有時候我們會喜歡一個學科,是因為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而陪伴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比期待孩子突然有學習動機實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