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好好育兒報-台灣父母如何帶孩子迎接小一生活?

親愛的爸媽,孩子就要上小學了,您是否會擔心「注音沒學好跟不上?」、「和同學相處順利嗎?」「老師好不好溝通?」信誼歷時九個月追蹤調查四千多個小一家庭,從他們入學前準備到入學後適應,五大發現回應您的疑慮和擔憂!

發現1:家長愈陪伴孩子做好入學準備,愈有助於小學入學適應

入學前調查,多數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已具備因應上小學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了自理能力(比如作息、30分鐘內吃完飯、收拾物品)、社會能力(友伴合作、遵守規則、交朋友等)和學習預備能力(如專注力、握筆、抄寫自己的名字和注音),問卷結果的平均都在80分左右,但社會能力略低於自理和學習預備能力,有54%家長認為孩子並未具備與人衝突時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入學後調查發現,家長認為孩童無論在學習興趣、態度和考試適應上表現都良好,就兩次調查都參與的1,207份問卷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無論是入學前自理能力、學習預備能力或社會互動能力,都與入學後適應表現呈正相關。入小學前孩子的學習預備能力及社會能力越好,進入小學的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表現就越好。
 

發現2:學注音,正確的方式比及早學習更重要

注音真的愈早學習愈好嗎?入學後適應調查發現,超過9成的孩子在入學前便已開始學習並能正確認讀注音符號;但開學後經過10週的學習,是否提前學習注音的差異,只有較難的拼讀能力與拼寫能力有些微的差異,而就整體注音能力來看,提早在小學前學習注音者約90分,小學後才學習者約86分,差距並不大。

 

發現3:老師、同儕相處與校園安全是家長較擔心的事

入學前調查,家長對老師的教學和管理風格、親師溝通、校園安全、同儕互動感到擔憂。

入學後調查卻發現,7成家長都覺得親師溝通順暢或非常順暢;而上小學前近5成家長所擔心的孩子同儕互動問題,入學後雖已下降緩和,卻仍有35%家長感到擔憂;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和人際衝突狀況雖不如想像嚴重,但仍有24%家長認為小學後孩子的情緒變化和人際衝突問題增加。

雖然對入學後孩子的團體適應表現家長多持肯定態度,卻仍有77%家長表示最希望獲得小學生情緒與人際關係處理的教育資源,顯然,讓孩子多一些人際互動經驗,及做好情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發現4 良好的親師溝通和合作,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與學習

入學後調查發現98%的家長認為親師溝通沒有問題,8成家長透過聯絡簿溝通、過半數會透過line聯繫、3成會找老師面談、2成5用電話連繫。對於孩子不適應導師時,6成家長也會馬上向導師反應。

小一新生入學適應與親師溝通順暢度的關係,變異數分析後發現,親師溝通順暢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表現,當親師溝通愈順暢時,相對孩子的適應表現就愈好。

發現5:雖然小一新生樂於學習,家長仍為孩子的學習感到擔憂

入學後調查顯示77%孩童經常或總是對小學課業持高度的興趣、樂於學習。而孩子最喜歡上哪些科目?家長認為前三項分別是:體育(56%)、數學(52%)、美勞(49%)、;孩子最不喜歡上的前三項科目,家長認為是國語(30%)、英語(13%)、數學(11%),但也有32%家長表示孩子沒有任何不喜歡的科目,顯示每個科目都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喜歡或不喜歡。

有近9成的家長認為孩子能適應小學分科教學、紙筆考試與40分鐘一節課的教學方式,68%孩子不會為考試感到焦慮。儘管如此仍有35%父母經常擔心孩子的學習表現,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小學生活,多數家長免不了偶爾會為了課業和孩子意見相左,甚至有二成的家長經常為孩子的學習而造成親子衝突。
 

家庭的態度,是孩子幼小銜接學習最重要的關鍵

在這次調查中發現,家長的態度是影響孩子成長和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入學前,有7成的家長透過孩子參與活動認識新朋友、增加人際相處經驗, 8成家長會和孩子聊天、共讀、共玩,9成以上的父母會調整孩子的睡眠時間和作息、加強自理能力,教導孩子健康飲食概念。8成6家長會加強孩子的體能、培養運動習慣。當家長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學習預備能力或社會互動能力覺得準備愈充足,進入小學後,孩子的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表現也就愈好。

對於這樣的結果,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認為,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從幼兒到小學,家長只要能理解孩子無法一夕間長大,抱持相信孩子的正向態度,就能陪伴孩子好好長大。張董事長建議無論是幼兒階段,還是小學階段,家庭教育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上了小學,就把教育的責任放手交給老師,放心不是放任,孩子任何一個階段,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支持仍是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