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王恭志學習心得發表摘要報告
(一)專書
王恭志、黃月美、楊俊鴻(譯)(2006)。William E. Doll, Jr. & Noel Gough,主編。課程願景。臺北市:高等教育。
(二)博士論文
王恭志(2007)。傅柯的生存美學及其對教師課程意識的啟發與蘊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三)碩士論文
王恭志(1998)。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四)發表於國科會TSSCI第一級、第二級期刊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恭志(2004)。新右派課程政策的評析與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2(5),34-56。
王恭志(2004)。課程語言之探析:從分析語言到詩性智慧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7(1),109-122。
(五)發表於國科會TSSCI第三級、第四級期刊
王恭志(2002)。課程研究典範轉移之探析:從現代到後現代。國教學報,14,245-268。
王恭志(1999)。美感教育的自然科學理論之探析。中等教育,50(2),97-102。
(六)發表於師範學院學報
王恭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遷移之口述歷史與文獻探討。社會科教育學報(竹師),3,頁173-186。
(七)發表於研討會論文
黃瑞祺、王恭志(2006,4月)。傅柯的美學化倫理學:自我技藝學的實踐。文章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台灣本土心理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王恭志、江瑞乾(2013,10月) 。泰雅族勇士參與李崠山事件歷程之口述歷史敘事分析:以尖石後山視角出發。文章發表於『2013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海報發表(海報發表),嘉義市。
(八)發表於教育期刊
王恭志(1997)。教育改革在地方教育所引起的改革效應。竹縣文教,14,35-39。
王恭志(1998)。從康樂輔導談啟發兒童的創造力。師友月刊,375,88-90。
王恭志(1998)。美感教育的社會學理論之探析。國教輔導,37(6),79。
王恭志(1998)。美感教育的哲學理論之探析。教育資料與研究,25,62-67。
王恭志(1998)。語言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探析。教師之友,40(1),58-63。
王恭志(1999)。造型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38(6),19-24。
王恭志(2000)。從學校社區化到社區學校化論終身學習。竹縣文教,21,19-23。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新知,334,33-39。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對推動心靈改革的重要性。竹縣文教,24,40-43。
王恭志(2002)。從團體動力談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研習資訊,19(5),88-96。
王恭志(2002)。消失中的五分車路:竹塹六家庄的物換星移。竹縣文教,26,97-99。
王恭志(2003)。教師思考歷程之班級教學評估策略。國教之友,568,83-92。
王恭志(2003)。教師成為轉化型知識份子應有的涵養。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4),81-94。
莊明貞、王恭志(2005)。《課程願景》導讀與評論。課程研究,1(1),167-171。
王恭志(2005)。淺談教師對課程評鑑應有的認識。竹縣文教,31,17-20。
王恭志(2005)。奉獻鄉里的田徑播種者:專訪謙和堅毅的劉福昌師長。竹縣文教,32,81-83。
王恭志(2006)。克拉克的教育理念及其對教師班級經營之啟示。研習資訊,23(2),49-55。
王恭志(2006)。新生活運動的後設概念:從傅柯的生存美學思想談起。竹縣文教,34,23-26。
黃瑞祺、王恭志(2007)。傅柯的生存美學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75,51-70。
王恭志(2007)。尼采的狄奧尼索斯精神及其對教師課程意識的啟發。竹縣文教,35(22-25)。
王恭志(2007)。美學化倫理學的內涵及其對教師輔導管教的啟示。竹縣文教,36(45-50)。
王恭志(2008)。幽靈的隱喻及其對本土教師課程願景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70(70-79)。
王恭志(2009)。淺談莊子美學的後結構色彩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竹縣文教,39(68-71)。
王恭志(2011)。淺談傅柯「說真話」的自我技藝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竹縣文教,41(93-97)。
王恭志(2012)。德國彼得彼得森學校精神於新竹縣後山偏遠小學實踐的可行性評估。竹縣文教,43(24-29)。
王恭志(2013)。新竹泰雅族勇士參與李崠山事件歷程分析及其對鄉土教育的啟示。竹縣文教,44(79-83)。
王恭志(2016)。帶好每一位孩子:試論營造「家的溫馨」之德國彼得彼得森學校精神於新竹縣六班小校實踐的可行性策略。竹縣文教,4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