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節日。在這天天,人們不僅祭奠祖先、緬懷先人,也要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一些細心的讀者發現,2014年和2015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而2016年和2017年的清明卻都落在4月4日。這是怎麼回事?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史志成解釋說,中國的農曆有二十四個節氣,它以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或中氣,每個節氣都有一個特定的時刻,而在公曆中,並不固定在某一日期。
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幾近一天,為修正它,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
史志成表示,節氣時刻的順延,有時會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多了一天的閏年也會使得節氣時間發生改變。當然,不管如何變動,節氣的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
史志成強調說,中國民間有「四五清明」之說,但千萬不要認為清明就固定在4月5日這一天。事實上,清明在公曆中的日期會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這三個日子中變動。
作為清明節重要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代表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寒食之後重生新火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
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係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就只剩清明節。
統計顯示,公元1901年至1943年清明日期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均為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中,當2月有29日的閏年清明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則在5日;而從2008年開始後的20年中,凡逢閏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為4月4日。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相關報導:【民俗常識】4月5日當天別買鞋!清明節祭祖禁忌、注意事項整理|更多文章)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