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智者成為有用的人!善用「認知悠能法」有效減緩失智進程 2018-12-13|醫生說, 頭條, 腦部疾病專題,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近日,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指出,朋友的父親因為失智症併發嚴重精神症狀,醫院都不願收治,家屬甚至有錢都換不到一個喘息的機會,顯見台灣的失智照護缺乏。亞東醫院精神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台北市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國外的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行之有年,具有參考價值。 「台灣也有一些養護機構在嘗試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但是並沒有一個系統式的訓練方式,教照護者如何更好的照顧失智者,」甄瑞興表示,雖然目前失智症目前沒有藥物可根治,但初期罹患病症者,只要透過持續性的多運動、多動腦,使腦部海馬迴體積會增厚,多存腦本,可以有效地延緩病症惡化,維持住病情。 可惜的是,目前受限於人力以及傳統的照護方式,許多輕度失智者會被限制行為,這樣雖然方便了照護者不用跟前跟後,卻會加快失智者的疾病進程。「國外的認知悠能法,將過去應用在幼兒教育的蒙特梭利教育法應用在失智照護上,根據失智者的能力,適時賦予他們任務,讓他們的生活有意義,成為有用的人,可以發現失智者們的退化情形明顯趨緩,這樣的國際趨勢台灣應該也要跟上,」甄瑞興指出。 認知悠能法 加拿大老年病學暨失智症專家,同時也是認知悠能法的創始人Gail Elliot教授表示,認知悠能法強調的是照護者必須了解失智症患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All about me的概念,得知患者需要(Need)什麼、對什麼感興趣(Interest)、過去擁有什麼專長(Skill)以及現在還保有多少的能力(Ability),也就是「NISA」評估模式,才能知道什麼樣的照護對患者才是最大幫助。 成功穩定失智者的焦慮 甄瑞興舉例,一位80歲的奶奶,每天準時在11點半的時候,開始焦急地想要外出,中心只能將她約束在輪椅上,試圖穩定情緒,但通常只會讓奶奶更躁動。 照護人員利用NISA評估了奶奶過去的興趣跟習慣,才發現原來奶奶的先生還在的時候,每天中午11點半一到,奶奶就急著做午餐給先生吃,人員依照認知悠能蒙特梭利照護的概念,與日照中心附近的攤販結合資源,在日照中心的角落,設置了一個像菜市場的攤位,照護人員在11點鐘就開始安排她有興趣的事情,例如:讓奶奶來買菜,並讓她透過排碗筷、洗蔬菜來讓她轉移注意力,成功降低每日11點半就開始躁動的狀況。 明年第一季將開始推動台灣認知悠能法 甄瑞興表示,目前,大部分培訓照護人員的認知悠能法教材都已經翻譯完成,台北市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將於本週末(17)在亞東醫院召開培訓,並從明年第一季開始推行台灣的認知悠能法。 「台灣有27萬失智人口,協會希望透過推行認知悠能法,幫助社區照護中心有效陪伴失智者,」甄瑞興指出,比起將失智症患者送至偏遠的安養院、大型機構安置,讓失智症患者有意識的認為被拋棄,鄰近的社區共照中心,因為環境熟悉並且保留原有親人朋友在周遭,反而讓失智症患者更願意主動參與團體活動。 延伸閱讀: 養護單位不是家 陽明附醫非藥物治療 讓失智長者回歸家庭 不止是年齡老化才會得失智症,這5種常見疾病也是危險因子 遇到一個拿了東西不付錢的人,你會想到他可能是失智症嗎? 失智症一定都是從「健忘」開始的嗎?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31131?utm_source=%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medium=heho&utm_campaign=click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