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自閉兒 療育生活化 自閉兒接軌真實世界

文/白位傑

生活實境
 「萱萱,幫媽媽看著小寶,不要讓他亂吃東西呵!我去廚房做點心給你們吃。」
「好的,媽媽。」
萱萱(化名)是一個五歲的自閉症幼童,忙著做家務的媽媽怕萱萱沒辦法好好看著弟弟,於是一再的叮囑她。
媽媽才轉身進廚房不到一分鐘,萱萱馬上大喊:「小寶在吃草,小寶在吃草!媽媽趕快來呀!」
媽媽心裡一驚,趕緊飛奔而出,但仔細一想,客廳裡怎麼會有草呢?
媽媽到客廳一看,頓時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萱萱說的沒錯,小寶真的在吃草,因為他拿在手裡啃的圖卡,上面印著一個大大的「草」字。
由於萱萱最近剛學會一些字,因此很有自信的說了出來。

我從事早期療育工作十多年來,對於自閉症兒童的療育有很深的感觸。
我發現,目前許多家長有一個迷思,認為大多數的自閉症兒童無法專注且適切的在自然情境中有效的學習,因此,最好是帶自閉症兒童去結構式、整合規畫好的教室或治療室,請治療師以「一對一」的方式,為自閉症兒童進行教學,才能使他獲得學習成效,於是幫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治療,不管是健保給付的或是所費不貲的自費課程,不僅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四處奔波,也花費了不少金錢。

訓練成果佳
現實情境卻失效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閉症兒童在治療室,在結構式的教室環境中,經過訓練後確實可以有很好的學習成效,但這樣正向與良好的行為表現與反應,卻很難類化到真實的情境當中,就和萱萱把「『草』字圖卡」當成「草」的情形是一樣的,他們無法對真實的情境做出正確及適當的反應。
我之前看過一個國外的實驗例子:
媽媽和自閉症兒童單獨在客廳中活動,過了一會兒,媽媽告訴自閉症兒童她累了,要回房間休息,隨後就進了房間並把門關上。
三分鐘後,家裡的電話鈴響了。
自閉症兒童接起電話,來電者要他找媽媽來聽電話,自閉症兒童看了一看客廳,沒見到媽媽,就回應對方「媽媽不在」,然後就掛了電話。
的確,媽媽不在客廳,但她只是在房間休息,一般的兒童碰到這樣的情形,大部分會去房間找媽媽來聽電話,但自閉症兒童對這樣自然的情境卻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這群自閉症兒童不是沒有能力,只是無法把治療後的學習成果類化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來而已。

學習沒問題
類化轉化有障礙

 我們也發現許多自閉症兒童經過教導學習後,可以很快的在紙本上正確的數數,但把他們帶到超商,他們卻無法順利的數出貨物架上商品的數量;也有自閉症兒童可以輕易的從許多圖卡中找出斑馬的照片,但到了動物園,卻不知道眼前這有四條腿,身上布滿黑白色條紋的動物是什麼。

成功經驗多
真實社會不脫節

 自閉症兒童要能夠有更好的學習進展,就必須讓他們接受以自然情境的教育及引導介入,讓療育生活化、社區化,提高學習應用與類化能力,才能對自閉症幼兒的學習有更實際的幫助。
如此一來,不但可增加自閉症兒童的語言溝通與表達技能,對改善他個人社交技能及促進社會情緒的穩定性,也有很顯著的助益。這是我訪談多名資深早療機構專業人員後歸納出來的結論。
只要父母每天多花一點時間陪自閉症兒童,以日常生活為情境脈絡,耐心提供他們學習及練習的機會,多給予他們真實世界裡的成功經驗,讓他們與真實世界產生更多互動連結,相信這種療育效果才能夠真正的應用到社會生活中來,並改善自閉症兒童的生活品質。

出處:國語日報-特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