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學會獨立的第一件事:家長停止把老師當成行動聯絡簿

讓小孩學會獨立的第一件事:家長停止把老師當成行動聯絡簿

作者:未來親子好文特搜


發表日期:2019-07-18


點擊瀏覽數:4540

作者:吳爾芙

讓小孩學會獨立的第一件事 就是媽媽停止在群組上問老師功課

兒子們上幼兒園後,馬上有親師群組。

群組存在的意義是甚麼?

是家長與老師溝通的管道、是家長與老師建立默契的管道、是親師合作的平台,這中間包含下列這項嗎?

老師,請問今天第*樣功課,圖畫紙是要怎麼用?

或者包括這項嗎?

老師,請問明天校外教學要帶甚麼?

基本上,只要老師聯絡簿上有寫的,我都不會再問。

當然孩子還在小班、幼幼班時,情況不同,但等到孩子上小一了,我看群組裡面家長問功課的比例越來越高。
 

別搶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首先,問功課的都是媽媽。

可見母親承擔了多少教養的責任,教養性別失衡的現況,值得關注。但這篇文章先不談這個。我想跟負擔教養主責的成人談:在群組上我們到底該不該越俎代庖,幫孩子把功課事項問清楚。

我記得幼兒園中班時,老師就跟我說:「現在起會讓小孩練習把老師交代的事,回家跟家長說清楚」。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因為上學是孩子的事,他們該學會聽懂老師的意思、記住,轉達給家長協助。如果忘記了,那孩子該到學校面對老師、如果轉達不完整,孩子該回學校再問清楚。這是一個負起責任的過程,但家長時常太快介入,直接把這個責任扛起來,工作被搶走了,那孩子要做甚麼?

到了小一更嚴重。書面功課事項越多,特別是放暑假了,暑假作業比較複雜多元,仍不時看到家長會在群組問老師:這項作業是甚麼意思?要怎麼做?

老師的學生似乎不只是班上人數,而是班級人數乘以二?!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我也常常是學術教養上的主責人。但因為自己既為人母亦為人師,常會提點自己:專業上我不希望家長介入的,我自己當家長就不要重蹈覆轍。所以關於孩子的作業,我都只聽孩子說明。孩子說不清楚的,就請他隔天去學校問。若他忘記轉達甚麼,就請他到學校承擔後果。

我當然也有送孩子上學後,才發現:啊!孩子忘記帶水瓶、孩子忘記帶社團課的扯鈴,一念之間看下手表好像有時間幫他回家拿。但我總會抓住自己的雙手,忍住搶孩子工作的衝動,告訴自己:現在幫他,以後就得永遠幫他了。(除非像是影響身體健康的,如藥品,我認為可以回家補拿。)

在家指導功課,也有遇到孩子說A,但以我常識判斷應該是B,兩人爭執不下:我就會說:好,那你去學校問老師。然後怕他意思轉達不清,我就在聯絡簿上略述過程。沒錯,我們還有聯絡簿。

聯絡簿是可以等待消化的工具,群組是真有即時狀況必須聯絡的工具,各司其職。大家也要記得,如果上學時間,你一傳群組,老師就立刻回,那代表甚麼?不是老師很認真做親師溝通,而是當老師低頭看手機群組時,就表示他沒時間抬頭關注學生,也表示他沒時間好好休息。而讓老師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他才能更專注執行教育專業,不是嗎?

我也很不認同老師要花時間,時時拍攝孩子每次的學習狀況,然後不斷上傳群組,理由同上。特別是老師還得回覆家長這樣的訊息:

怎麼沒看到我家OOO,他又躲起來嗎?

XX怎麼沒穿鞋子,麻煩老師提醒他。

老師的工作就是老師,不是攝影師。

科技的進步,應該幫助我們在教育工作上升級,而這個升級絕對不是搶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也不是佔據師生相處的時間,更不是用來添加老師額外工作的負擔。

我們都是努力要給孩子良好原生家庭經驗的大人,這份心意很值得鼓勵,但有時真的要停下來,互相提醒甚麼時候衝太快了,可以慢下來的。那隻不斷按著手機鍵盤的手,也是需要休息的。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