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紀錄表件沒有一定格式,只要能協助教師進行觀課或議課,能支持教師專業成長,發現學生學習亮點,促進教師間互信、增能,就是最適合的紀錄表件。
【說明】
1.若教師對於共備課、觀課、議課,已經有相當實務經驗,或許可選擇質性描述的紀錄表件,尋找學生亮點表現。
2.若教師對公開授課進行方式較生疏,或能採用指標型紀錄表件,先理解各項觀察指標後,再入班觀察。
-指標型紀錄表件,係參考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內涵,使用者在共備課時,可共同商議後,另行簡化指標項目。
-即使簡化指標,也不影響後續觀課與議課。簡化指標僅是凸顯授課教師想呈現哪些需要觀課者進行觀察的項目,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1_備課紀錄表_空白.doc
1_備課紀錄表_範本.doc
2_觀課紀錄表_空白.doc
2_觀課紀錄表_範本.doc
3_議課紀錄表_空白.doc
3_議課紀錄表_範本.doc
【前言】
十二年國教課綱是以核心素養架構,核心素養包含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共備課和觀議課時,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內容】的【學習表現】情形。
【心態】
1.入班觀課是為了彼此學習,互助共好。(勿帶指導者觀點)
2.請對被觀課者(教學者、學生們)心懷感恩。
3.七分鼓勵,三分建議為原則。
【公開授課】
1.意義:是指授課者於共同備課後,打開教室的門進行觀課、議課。在友善、互信的氛圍下和同儕討論,看見自己教學的不同面向,繼而激發改進的動力,並提升課程與教學的視野。
2.功能:是教學研究與教學經驗分享的平臺。
3.流程:備課→觀課→議課
(1)共同備課:建立共識、課程討論。
(2)公開授課(觀課):直接觀課、填寫觀課紀錄表。
(3)議課:多向交流,接受專業回饋。
4.紀錄表:設計符合教學現場需求的表件,尋找記錄的亮點。
(1)課室氛圍
(2)班級經營
(3)師生應對
(4)教學設計
(5)學生反應
【共同備課】
1.共備:是集體貢獻智慧,設計課程教學與評量,及討論教學觀察的進行。
2.說課:是授課者說明課程教學與評量的設計歷程。
3.觀察前會談:授課者說明課程教學與評量設計,及教學觀察的需求。
簡言之:共同備課(含跨校、跨領域…)能擴展教學視野、提升教學能量。
【觀課】(公開授課)
1.觀課目的: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2.觀察內容:學生學習表現(聆聽、書寫、對話、同儕互動)。
3.觀察對象:主要是學生(可能坐在學生旁)。
4.預期效應:發展「教學實務知識」(成長)。
5.觀課注意事項
(1)建立信任、夥伴、互學、互惠、平權的關係。
(2)以不影響授課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為原則。
(3)觀察學生學習或教師教學之情形,並記錄具體事實。
6.觀察重點
(1)學生學習表現:全班學習氣氛、學生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結果。
(2)師生互動狀況:師生間、學生間之互動。
(3)教師教學實際:備課時共同設計之內容與策略、評量等。
7.關注焦點
(1)呆滯、注意力不集中(學生聆聽的表情、眼神)。
-缺乏動機?
(2)安靜或少發言(學生討論時的口語聲音)。
-沒理解題目、缺乏先備知識、缺乏自信?
-不習慣他人觀課、人際關係不佳、被放棄?
(3)沒有寫、亂寫、亂做、做錯、寫慢(學生書寫操作情形)
-沒理解題目、缺乏先備知識、迷思概念、沒動機?
(4)試著從學生之「認知、情感、社交」等進行理解。
簡言之:公開授課是課程改革的推手,對於新的理念、新的教學策略之推動具有加乘作用。
【議課】(專業回饋)
1.目的:是從學生表現,去議教學(教材核心知識、教學方法、學生表現),不拿某個標準直接議論老師教學行為。
2.方式:找出學生困難(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推論原因,發展教學策略,教學實務知識也成長。
3.作法:不一定需要共識,分享觀課紀錄、刺激思考。
簡言之:議課有助於教師反思,繼而提升學習品質。
【結語】
記得~
1.備「我們」的課、觀「我們」的課、議「我們」的課。
2.在提出學生表現後,請用「我們」要…(怎麼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