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108 學年度 臺南市左鎮區光榮國小六年甲班108 學年度 臺南市左鎮區光榮國小六年甲班

小孩在校被辱罵,爸媽怎麼辦?>跟小孩談的四大原則

文︱魏鈞培   

某天,孩子回家,可能輕描淡寫,可能義憤填膺的說「我今天被老師痛罵耶!」你在心裡倒抽一口氣,卻有點不知道,接下來是應該陪孩子罵一頓?該衝去學校跟老師理論?還是該告訴孩子你現在這樣就沮喪,以後當兵出社會怎麼辦?

總也會想起曾有人諄諄告誡的說:有什麼事情,大人談談就好,別讓小孩知道,別影響小孩對老師的尊重。也總有人擔心,跟學校溝通教師的錯誤行為,會不會被貼上恐龍家長的標籤,反而讓孩子在學校被孤立。

這些掙扎,我們都聽過,有時也經歷過。

原則一: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請他說出實況

當孩子回家訴說自己被老師辱罵(或任何不合理對待),家長的第一個反應非常重要。絕不能是「你又做了什麼事,老師怎麼只罵你不罵別人?」當然更不能在此時說理:「不要做錯就沒事」「老師也有情緒啊要體諒他」或者太快帶入自己的評價「老師怎麼這麼壞,怎麼可以罵人。」…數落、說理,或是太快丟出自己的觀點,都會阻斷與孩子的溝通。

於是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接住孩子拋來的話語,並問「發生了什麼?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就算是用演的,都得要演出來。」人本教育中心主任雅萍笑著說,「同樣一句『怎麼啦』只要口氣有些微不同,孩子就能感受出語調裡的不信任。」所謂接住孩子、接納孩子,就是先收起我們的擔憂、甚至是對孩子的疑慮,認真的聽他說。

接納,也是為了保住孩子還願意跟我們說他在學校發生的事。保住,萬一他發生「老師叫我坐在他的大腿上」這種讓人背脊發涼的事時,也願意告訴我們。

原則二:客觀的釐清事件

什麼叫做不帶評價、不擺入家長觀點的對話?人本教育中心主任陳雅萍舉了一個例子。

有天她國中的孩子回家說:「今天我被記名字,老師要罰我交互蹲跳。」

雅萍追問:「是喔,為什麼被記名字啊?怎麼了嗎?」

「就我上課講話,名字被記在黑板。」孩子說。

「那然後呢?」

「老師就說被記名字的都交互蹲跳五十下,我不想跳,老師問我為什麼,我說我又沒做什麼。老師就叫我去罰站。」

「這樣啊,那後來有站嗎?」

「沒有耶,老師後來又問我為什麼不跳,我就跟他說,法律規定不能跳,老師就叫我回家罰寫五十次:我以後上課不講話。」

雅萍一邊佩服孩子的憨膽,一邊好奇地追問:「那你講什麼話啊?」

「啊就,我跟副班長講說『等等要記得去拿聯絡簿喔。』然後我就被他記在黑板啦。」

事情的全貌至此才比較清楚:老師的處罰基於說話影響秩序,但孩子這句話,與破壞秩序毫無關係。

「大人一出手,就會影響事情的走向,所以剛開始,你就讓事情先完整的呈現,也避免只要大人一說點什麼,小孩的思緒就會斷掉的狀況:媽媽都說了,那就是媽媽說的那樣對啊。」雅萍說明為何大人不能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評論。

問出事情的客觀情節幹嘛?不能好好安撫孩子就好嗎?人本執行秘書施宜昕處理過上百件校園申訴案,她特別提醒:事情怎麼處理,要依照事情的細節與脈絡來判斷。以孩子在學校被罵來說,「罵當然有程度的差別,例如老師從來不會罵人,但今天忽然罵了,我們可能就是去跟老師談談,讓老師知道孩子會在意。或者一問之下發現老師長期都是這樣,處理的方式可能就不同。」

原則三:釐清事件後,還要釐清他的觀點

此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永遠都讓孩子的觀點先出來。

「讓孩子先說他對這個事件的感受、看法、判斷。同時讓孩子知道我在乎他的感受,在乎他在學校碰到狀況時,怎麼想、怎麼感覺、以及我可以幫上什麼。」這是人本親職講師簡玉芬,每次聽孩子說話的準則。

孩子很可能一開始只說得出「我覺得老師很討厭耶!」的情緒或「我不該上課講話」這類的自責,又或者故作瀟灑的說「我才不在意老師罵我白痴」。此時爸媽的責任就是再協助孩子繼續釐清他的感受,一層一層的弄清楚:為什麼討厭?討厭什麼地方?為什麼不在意老師這樣罵你?你怎麼想?

進入釐清觀點的對話後,大人也要開始加入自己的觀點,但請記得要以討論者的姿態說「我是這樣覺得啦…」而非「我告訴你這件事就是這樣…」大人當然比孩子懂得多,但別急著在此時秀出來,此時還是以保有親師生對話的空間,幫孩子想清楚事情為優先。當然,老師若錯得非常明顯,例如體罰、辱罵,這類道理上沒有爭議的事,我們也必須如實地說老師錯了,不能袒護。

如果可以,這樣的對話練習不要等「出事了」才來做,日常對話中就可以常常和孩子保持開放的討論。

「我們千萬要注意,外頭各種價值觀的千錯萬錯,比如他遇到老師覺得罰寫五十遍很合理,或是學生就是要罵才會醒,之類的想法都是錯的。小孩不能在爸媽這邊得不到支持。這是核心,我們必須保住孩子願意繼續跟我們說的關係,以及,願意在事件的對錯上,站在『對』的這一邊。」雅萍微微的加重了語調。(怎樣用好話支持孩子?可以參考「好話牌」)

可是,如果孩子也有錯怎麼辦?

孩子的確可能犯錯,但這不代表老師可以辱罵,或用任何不當的方式對待孩子。犯錯的孩子,與犯錯的老師各自有該承擔的責任,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錯。兩個人的錯不能互相抵銷,不會因為孩子也有錯,老師的錯就會變成對的。

想清楚這件事,我們就比較明白,所有的行動,都在協助孩子發展能力,就比較不易耽溺在心虛,或「討公道」的心緒中。

「雖然我們說:如果在這一件事上有明顯對錯,你一定要站在小孩這邊,不能站在老師那邊。但站在小孩這邊,並不妨礙我們告訴孩子『老師在這件事做得不對,但你在學校仍然要尊重老師。』小孩沒那麼白目啦。」雅萍笑著說。讓孩子知道「對」、「錯」與「人的價值」不是絕對相關的。人總是可能會犯錯,但不代表這人就從此失去生而為人的價值,就也比較不需擔心「讓孩子知道老師的做法不對,小孩會不會以後都不聽老師的話了。」

原則四:釐清事實、觀點之後,再考慮後續行動

行動前的原則應該是:讓孩子知道我們即將做什麼,甚至老師可能會對他有什麼反應。但也要小心,別誇大或投射自己的憂慮。(如果決定要跟老師談了,怎麼談?點擊看「跟老師談的四大要點」)

宜昕提醒,孩子若覺得老師只是偶一為之,老師以前對我很好,忍一忍就過了,老師後續可能的反應太麻煩了…種種原因,而不希望爸媽去找老師談,那就讓孩子先去面對。即便不直接出手,我們也要記得將小孩作為一個主體,跟他討論可能的因應方式。宜昕進一步說:「所謂的因應方式,不一定是直接在當場回應老師,也包含私下去跟老師說:『老師你剛剛那樣罵我,我很傷心』。小孩就在學校的現場,沒有人可以代替他面對那些事。而這些沙盤推演出的作法,他不一定會做,或不一定做得到,但你必須讓他知道,他有這些可能的辦法。」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那麼無能為力。

雅萍點出最重要的核心:「小孩必須知道自己是對的,必須知道爸媽是支持他的。孩子是不是『在自己知道自己是對』的前提下,去選擇要或不要配合學校的處罰,這件事非常關鍵。」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的此時,唯有爸媽的支持,才能真正維護他的信心,建立「我是有能者」的感受。

魏鈞培/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專案企劃

文章來源: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https://hef.org.tw/journal366-4

線上自主學習網

及時空品測站資訊

Code

本站管理員

活動剪影秀

  • slider image 1
  • slider image 2
  • slider image 3
  • slider image 4
  • slider image 5
  • slider image 6
  • slider image 7
  • slider image 8
  • slider image 9
  • slider image 10
  • slider image 11
  • slider image 12
  • slider image 13
  • slider image 14
  • slider image 15
  • slider image 16
  • slider image 17
  • slider image 18
  • slider image 19

幼兒園生命教育分享

搜尋

QRCode

QR Code

推文工具

萌典查生字

Dr.eye 英漢字典

維基百科查詢

線上聊天室

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