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到學校,許多老師所說的事情,對小朋友是陌生的。 多年前我到學校觀察一年級學生如何適應學校生活,開學第一天我和小學生一起進入教室。上課時,老師發給學生檢查蟯蟲的貼紙。老師說:「把這個帶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晚上貼在肛門上,明天早上帶回來給老師。」接著老師發下貼紙。 不少小朋友,不知是沒聽到或沒有聽懂老師的話,一拿到貼紙,就撕了下來,有的貼額頭,有的貼臉頰。我笑得幾乎不支倒地,老師自己也笑了,但是為了維持秩序,趕快收拾起笑臉,說:「撕下來、撕下來,誰叫你們貼臉上?」貼紙是小朋友熟悉的,蟯蟲卻是陌生的、未見的。 學生把熟悉的經驗(貼紙)應用到新的事物(蟯蟲貼紙),就是這麼一回事。
學校有學校的詞彙,有些詞彙是學校專用,如聯絡簿、訓導處、保健室、升旗典禮、成績單等。當然還有學科的詞彙,如文字題、光合作用、摘要等不勝枚舉。除了學校用的詞彙,各學科詞彙的組織有各自的邏輯,各自的形式。例如,物理的「電子」和電子郵件的「電子」,數學的「分子」和物理的「分子」,因為領域不同,意思因而不盡相同。 這些詞彙和形式,都以正式的符號記錄,而「形式」更表達出符號間組織的邏輯。學校主要就是教導記錄人類知識與文明的正式符號,以及符號間組織的邏輯,通稱為「學問」。學生入學就是要學習有組織的「學問」,而且要努力習得。前面提過,學校語言和生活語言不盡相同。例如,有人問小朋友:「小樹怎麼長大的?」小朋友回答:「喝水長大的。」「怎麼喝?」「用嘴巴呀。」「樹的嘴巴在哪裡?」小朋友指著樹的根部,說:「在這裡。」 這段對話,顯示小朋友認真把生活語言和學校知識結合在一起。對話中使用的詞彙是小朋友熟悉,常常接觸的,是屬於「高頻」詞彙(出現次數或頻率很多的詞彙)。此外,這些詞彙所指稱的事物是具象的,例如「樹」和很實在的「喝水」,喝水以及嘴巴喝水是小朋友已知的事實,而且他也知道要澆水,樹才會活。然後依照經驗,小朋友了解澆水等同於喝水,解決了「樹長大」的問題。 但是樹成長的「學問」,卻不同於上述小朋友的經驗。學校以「光合作用」解釋植物的成長,對孩子來說,「光合作用」是沒聽過(低頻、未知),也看不到過程(抽象)。他如果要記得「光合」就必須知道「光合」字詞的意思,運用文字符號(文字表達出的意義)進行「語意記憶」,代替具象事物的「事件記憶」。
書籍使用的是學校的詞彙、文體和邏輯。提早閱讀,可以提早熟悉學校詞彙與邏輯。雖然日常語言與學校語言間有差異,書籍中有一些詞彙、語法和日常用語還是一樣的。幼兒在既有的口語詞彙上,唸出字音同時看到相對應的字,就知道字所代表的意思。 幼兒的確可以說許多許多的話,但是相對於抽象、未知事物或是高層思考,後面這些能力,就必須要透過閱讀學習獲得。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