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鄧惠文《別怕給孩子「適當框架」》文摘

有次我在歐洲旅遊,看到一個男孩一路都在搗蛋,扯媽媽頭髮,開媽媽包包讓東西散在地上,媽媽脾氣很好、隨便他弄。後來媽媽買了甜筒他也亂吃,弄到自己跟爸爸的衣服全都是,最後吃沒多久,甜筒整球掉在布鞋上,結果媽媽竟說:「well done!」
 
很多像我們這個年紀的父母,覺得成長階段沒受到自己父母的支持,所以自己的小孩做什麼都說「幹得好」。比方學校作業沒寫,老師寫聯絡簿反映,媽媽不責怪小孩反而說:「希望老師可以用更有效率、有啟發的方式引導小孩。」
 
 
善良小天使也有衝撞本性
 
現代父母傾向「完全信任小孩」,相信小孩是天使,都是無情的世界、可怕的老師、情緒控制不當的同學,造成我小孩的困擾,這現象令人憂心。
 
小孩當然良善,但人性也有攻擊、挑戰極限的本質,藉此釐清「自己是誰」的衝動。認識團體生活的行為哪些可以與不可以,更是文明社會的規範。父母若要幫小孩在這個世界健康的生存,除了無盡的愛,也必須幫助他接受恰當的「框架」,心理學上稱為「frame」,就好像脆弱的iPhone螢幕四周需要邊框。框架雖是限制,也有容納與保護的功能,孩子需要在裡頭測試自己的攻擊性、認識自己,知道他做的壞事不會把世界毀掉,這其實是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小莉是個小學生,老師希望家長帶她去檢查,因為她有嚴重的行為問題。爸媽跟老師說:「我們不打算把她訓練成乖乖牌,老師可不可以要求不要那麼高,只要讓她能交幾個朋友就好了。」但沒有一個同學願意跟小莉做朋友,她周圍總是呈現真空狀態,老師花很多時間保護她不要被霸凌,最後小莉的家長只好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與老師溝通後,小莉爸媽才知道,她看到同學帶新玩具、新水壺,一定會去破壞且弄到壞掉;上課發出怪聲,但並不是妥瑞症那種無法自控的行為,比方不斷撥弄鉛筆盒的鐵片,發出「噠噠噠」聲音,被老師制止,她就把鉛筆盒丟地上、撿起來,不斷重複丟跟撿。
 
小莉爸媽在會談中追溯問題行為的根源,發現可能是她出生時有先天性心臟問題,歷經手術治療,爸媽一直很害怕失去她,無形中變成「只要你活著,什麼都好」的教養觀。小莉媽媽說,有時她胡鬧,自己也會生氣,但有種恐懼:「如果我對小孩生氣,老天會不會把小孩帶走?」當媽媽意識到小莉的問題行為愈來愈多,已無法管教了。
 
心理治療師想幫小莉回到常軌,但她在遊戲治療過程中不斷搞破壞,治療師問小莉:「你覺得不管你怎麼破壞我的東西,我都會一樣喜歡你嗎?」從這句話開始,小莉的治療有了轉機。
 
這位治療師也曾陷於僵局而無法碰觸小莉的內心,當她和治療團隊討論時,資深督導問她:「你在治療小莉時有什麼感覺?你無法突破的,可能也是家長無法突破的,小孩有時會把大人卡在一種狀態,讓你無法教他、幫他。」
 
治療師坦言:「我每天都忍著很討厭小莉的心情,身為主要治療師卻說我討厭她,真是慚愧啊!」沒想到督導說:「你可能是唯一一個誠實面對小莉引起的感覺的人,如果你能夠面對『我是個不夠好的治療師,搞不定這小孩』的心情,才可以幫助小莉和她父母面對真實的困境。」
 
 
搗蛋是為了測試爸媽的愛
 
小莉的父母跟許多父母一樣,沒辦法面對「難道我們是不夠好的父母、為何養出有問題的小孩」的心情,只好否認小莉有問題,繼續相信她一切都很好。小莉則是不斷的測試:「爸爸媽媽,我這樣亂來,你們還會愛我嗎?」「老師,我這樣整你,你還會愛我嗎?」
 
小孩變成這樣,跟大人當然有關係。並不是教養不好,而是父母照顧小孩時,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緒需求。父母可能為小孩犧牲休閒、職場晉升、出國進修等機會,如果父母沒有面對、消化這些負面情緒,小孩感受得到。他們雖說不上來,但會感覺奇怪、恐懼:「爸媽明明不快樂,卻不承認,是因為那很可怕嗎?爸媽如果更生氣,會不會就不要我了?」
 
小孩寧可父母對他們設限,告訴他:「你超過這條線,會造成困擾,我們希望你待在這邊、而不是那邊。」如果界線適當、不過度限縮,小孩反而比沒有界線更輕鬆!不說清楚界線的爸媽,讓小孩被慣到無法無天,爸媽受不了時終會流露疲倦或厭惡的情緒,小孩就像莫名其妙踩到地雷一樣!那才是最糟糕的傷害。如果界線明確,孩子想做個好孩子時(當然他們不會總是想要做好孩子),他們清楚知道該怎麼做,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對自我能力和掌控度有自信。父母不妨深思,沒有界線的教養,並不能夠幫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
 
 
 
本文為鄧惠文《別怕給孩子「適當框架」》文摘
 
 
 
???? 歡迎您分享出去給您的家人朋友
 
※怕沒收到最新訊息?!快將安心講堂設定搶先看
※參考以下教學做好設定,讓您不錯過任何重要通知!
http://bit.ly/2x2MD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