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主題:孩子的祕密武器

主題:孩子的祕密武器


內容:
孩子的祕密武器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情境】⋯⋯

  彰裕因為動作協調度較不佳,也容易恍神,所以做事常慢吞吞,但彰裕對任何事都很有自己的主見。偏偏媽媽個性急,一急情緒就上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沒用。他年紀小的時候,還會稍微加快速度,年紀大一點,就依然故我,還是慢慢吞吞,常耽誤到出門時間。

  只要在外面玩開了,也很難叫回家。我常覺得他要故意氣我,所以乾脆都給爸爸教。爸爸很會罵人,他不敢作怪,會好一點。他跟其他小朋友玩,都好好的,也願意配合別人。可是爸爸要上班,平常還是我照顧、接送他,看到他這個死樣子,就很想打他……」

  媽媽對彰裕的怨言頗多,但是提到妹妹,媽媽就面對微笑,「妹妹跟我的個性很像,不用叮嚀就會自己把事情做好。所以妹妹就很好帶,她還會幫我一起罵哥哥,叫他快一點。」

  妹妹口齒伶俐,很有長輩緣。媽媽常跟彰裕說,帶他比帶兩個妹妹還要累。常常問彰裕要吃什麼、問他的意見,他的回答就是:「隨便!」、「還好!」只好幫他做決定,可是,只要不是彰裕喜歡的,他就吃幾口就不吃了,或者又開始恍神、慢吞吞。

  講著講著,媽媽就開始哭了。她發現她越來越不知道彰裕在想什麼,以前妹妹還沒出生時,彰裕是她唯一的寶貝,她也很喜歡那段時光。可是,現在只剩下責罵、生氣,她不喜歡,又無能為力……

【解析】

  家有手足,最怕比較,特別是對弱勢的那方,傷害很深。對老大來說,本來獨享全部的愛,後來不但少了一半以上,老二跟媽媽站在同一陣線,媽媽又常使用打罵作為教養的策略,被邊緣化的感受就更強烈了。

  在人際關係中,勢力常不均等。像是老闆罵員工,員工即使有怒氣也不能隨意回嘴。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口語及行動力強過孩子太多,孩子的不滿也許根本無法對父母反應。

  怒氣、不滿一定會找地方去,如果不能明白表現,就有可能躲在暗處伺機而動。像是答應要做的事,卻拖泥帶水、馬馬虎虎;很簡單的事,卻犯了不可思議的錯誤;對自己的生活不積極,時間規劃散漫,遇問題常保持沉默,或用模稜兩可的方式答話……

  透過這種隱形攻擊,一樣可以讓對方暴跳如雷,而達到攻擊的目的,在學理上常稱這種攻擊的方式為「被動攻擊」。然而,常使用被動攻擊者,有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目的,所以不但讓人際關係惡化,對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好處。

【建議】

  媽媽可參考下列作為:

  第一,接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減少手足比較。個性難論好壞,要視不同情境而定,要多想想不同孩子的好。父母對孩子有偏愛,這很自然,但要分公開、私下的情境,在公開場合,要多替每個孩子想想他的感受。

  第二,改變教養策略。教養策略反應大人的情緒管理與人際能力,現代是個論理、法治的社會,我們希望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能生存,就要先示範良好的互動、溝通技巧。打罵不是好的溝通方式,把話講清楚,跟孩子討論、做約定,多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如果孩子能做到,給予鼓勵。

  前兩項建議,要能執行一段時間,才能不再繼續累積孩子潛在的怒氣。這牽涉到父母本身的價值觀與個性的改變,對父母也是不容易的事。然而,父母的改變能帶動孩子的改變,這對親子雙方,是雙贏的事。

  第三,幫助孩子表達憤怒。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需要培養,特別是情緒的表達。當我們重視孩子說的話,他的話有意義,他才會想把話講清楚。剛開始會需要花不少時間等待,但是熟能生巧,孩子的表達會隨著練習的次數增加而更順暢。多利用跟孩子的獨處時間,幫助孩子練習,手足在場可能會影響表達的完整性,特別是情緒跟手足本身有關的話。

  第四,討論被動攻擊的行為。孩子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背後目的,幫助孩子理解,行為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看到對方因此產生情緒的復仇感受。最後,幫助孩子發展或應用情緒表達與管理的技巧,才能根本性的減少被動攻擊行為的頻率。

  家庭會傷人,這我們都清楚。讓彼此的祕密武器現形,我們才能促進彼此更正向的溝通。祝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