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主題:5個可以天天做、不花錢,培養中小學生「國際觀」的方法

主題:5個可以天天做、不花錢,培養中小學生「國際觀」的方法


內容:
5個可以天天做、不花錢,培養中小學生「國際觀」的方法

作者:林竹芸 

身為海島型的國家,台灣人更需要走出去,在越來越多人討論「放眼全球」的同時,究竟該如何讓孩子成為具國際觀的人呢?

編按:本文作者林竹芸目前為MIT麻省理工學院MBA學生,也是親子天下駐波士頓特約記者,曾在BCG(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擔任管理顧問。

最近幾個月訪問了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首席計畫主持人、MIT媒體實驗室——「終身幼兒園」主持人等教育界的意見領袖,深深感受到未來孩子不論是否要成為領導人,都該培養「國際觀」,尤其仰賴大量進出口貿易的國家特別需要。讓孩子先建立國際觀,進而養成更宏觀的判斷能力,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互動的時候,能更清楚雙方的需求與限制。而培養國際觀,也可以近乎免費,只是這需要教育者或家長,扮演更積極的啟發角色。

怎麼做? 有「5件」幾乎不需花錢的事,其實可以讓你的孩子每天的脈動和國際社會緊緊相扣。

一、追蹤時事:跟上國際局勢。如果開多個網站閱讀不方便,可以使用「Feedly」。Feedly是一個網頁閱覽器,它可以把多個網站的新聞,彙整在同一頁面,方便讀者追蹤還有哪些新聞未讀。或使用Flipboard,它與Feedly有類似的功能,兩者在手機上的APP介面也很方便,能快速瀏覽新聞標題。如果可以,最好每天都能規劃15-30分鐘時間翻閱國際時事。

二、角色扮演:沒興趣讀國際時事,很正常,但如果能讓學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進入情境後,學生自然就會想了解更多。例如:讓學生設想自己是南韓總統,朝鮮如果發動攻擊,南韓總統(他自己)該怎麼處理。所以剛起步的時候,可以先從一個議題開始研究,不一定要強迫把報紙上的新聞都全部深度吸收。

三、訂閱關鍵字:開始研究特定主題後,可以訂閱Google的關鍵字,每天早上看email的時候,都可以看到彙整好的新聞。老師可以搭配教學的內容,讓學生研究相關的國際議題。除了可以從課本的背景內容出發,也可以研究過去的重要事件(如:文藝復興),對今天的特定國際事件產生什麼影響。

四、角色扮演辯論討論:在芬蘭我看到老師用小組辯論的方式,讓學生討論「北極圈內是否應該開鑿油井」此類的國際議題,其中最有趣的,在於加深運用「角色扮演」。芬蘭老師讓每個學生都隨機抽取一個角色,從單親媽媽、牙醫、高中生、飯店經理、消防隊員,各種角色都有,看似角色與議題無關,但在學生走進角色的情境之後,倒是能開始展現十足的聯想力。扮演「單親媽媽」的學生,想到就近採油可能讓區域內的生活成本上升(因為鑽油工人薪水上漲,消費能力增加,帶動商家提高售價),但是這位(扮演的)單親媽媽說他不在石油產業工作,反而受物價上漲所害,所以她反對鑽油井,從中可以看到學生的思考速度快速上升。

五、小組專案合作學習:讓學生進行「小組專案研究」,擔任「主動」解決問題的角色。學生可以在組員身上聽到相異的觀點,拓展自己的思考範圍。此外,如果學校有短期的交換學生來訪,更可以把握機會,舉辦「跨國小組研究」,讓台灣的學生看見外國學生的想法。以前面「北極鑽油井」的題目為例,芬蘭老師就曾跟我說過,他發現芬蘭和台灣學生的思維很不一樣。芬蘭學生多數都會反對鑽井,並強調永續經營的重要,但台灣學生會重視其中的經濟效益,更願意在開發與環保中積極找到平衡點。如果能讓不同國家的學生進行討論,更能讓兩邊的孩子都學到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