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讀好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校園裡的應思聰:妄想與幻覺聯手合奏,師長該如何處理思覺失調症?

校園裡的應思聰:妄想與幻覺聯手合奏,師長該如何處理思覺失調症?

2019.04.29 (更新 2019.05.16)

by 王意中 (寶瓶文化《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

   

  •  
  •  
  •  
  •  

校園裡的應思聰:妄想與幻覺聯手合奏,師長該如何處理思覺失調症?

Shutterstock

 

  • A-
  • A+

夯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再度被人重視與討論,你不知道的是,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主要落在青少年晚期與成年初期,心理師王意中帶師長了解這個疾病,以及教學現場、家庭該如何應對。

 「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志堅怎麼可能生這種病?他以前的成績可是班排前三名,在老師的印象中就是標準的好學生,而且人際關係也非常好,生性活潑開朗,又是社團幹部,怎麼可能會生這種病?」

說起兒子,志堅的爸媽不敢置信,但眼前的孩子時而極度沉默,時而自言自語,語無倫次,莫名傻笑,或情緒突然高昂起來。他們無法相信孩子竟會突然間變成這樣。

阿公、阿嬤說:「這一定是被煞到,一定是髒東西附身。」阿嬤甚至幫志堅去廟裡求神問卜,得到的答案是,這孩子需要選個良辰吉時祭一祭。

高學歷、高社經的爸媽,過去常對這些怪力亂神、宗教禮俗嗤之以鼻,如今卻也不得不相信,求助了許多的民間療法,嘗試用各種方式,想好好了解志堅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難以接受的改變

過去在輔導紀錄上,志堅並沒有特別的相關紀錄,因此,當他出現一些異於以往的症狀,對於周遭他人來講,是很難理解與不願接受的。

「他和我們以前認識的那個人完全不一樣。」這句話,在許多人的口中不斷出現。然而很現實的是,志堅現在就是變得不一樣了。

眼前的孩子變樣了,他已經不再是過去父母心目中那個優秀、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朝氣、熱情的志堅了。不只是他爸媽,連學校老師以及同學們都不敢相信,為什麼他現在會變成這樣。

「我想他一定有心事,一定是最近在感情、課業或人際上遭遇到壓力。我想,過段時間應該就會好了。不然,休息一段時間,看學校允許我們請假多久。」爸媽總是想要說服自己,極力否認志堅心理生病。

學校也傾向於先讓孩子返家休息。同時,也期待家長持續帶志堅到醫院就醫。輔導室的老師們還是希望能夠了解志堅到底怎麼了,雖然他們心裡面已經有了譜,只是不敢向爸媽明說,一切等醫師診斷為憑。

「我的孩子不可能是那樣的,你們一定是誤會了,真的是弄錯了。」志堅的爸媽始終否認。

只是,無論他們多麼不願意承認,醫院換過一家又一家,所得到的結論都是相似的:志堅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這是一個對於做爸媽的非常陌生,也無法接受的名詞。

 

 

意中心理師說情障: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主要落在青少年晚期與成年初期。在國小階段很少見;國中會有一些案例出現;一般來說,高中職與大專院校階段,有些同學會開始出現異樣。

在發病之前,當事人的整體發展表現,大都正常與自然。

思覺失調症發病時,當事人會出現「正性症狀」,多表現在妄想以及幻覺,特別是聽幻覺、解構的語言與混亂的思考,和怪異的行為及動作。

同時,孩子的社會行為明顯出現退化、減少,即一般所謂的「負性症狀」。例如外出活動減少,對話減少,笑容減少,臉部表情的變化減少,參與學校社團活動或原有的興趣減少。

正、負性症狀,周而復始地困擾著當事人,讓他變成另一個模樣,造成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學習表現與人際關係,明顯受到干擾以及影響。

你該做的是:接納現實

父母無法想像,原本好端端的孩子竟然變成另一個模樣,像電影裡或過去聽聞過的精神科住院病人,眼神呆滯,胡言亂語,昏沉嗜睡,舉止怪異。

要讓父母接受孩子發病,實在很煎熬、矛盾與困難,但這又是需要面對的開始。雖然殘酷,做父母的不得不接受。

同理妄想與幻聽所帶來的害怕感受

「我到底怎麼了?」說真的,有時連當事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腦袋瓜裡面時常發出的一些聲音對話,讓自己常常莫名地感到害怕、恐懼,因為過去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

這些對話內容不時改變,令自己心生畏懼。例如,叫自己從捷運月台往下跳,這聲音讓當事人很害怕,擔心自己真的做出這些事;但是那聲音又非常清楚且明確地出現。有時這些聲音則告訴你,周圍人來人往,穿著紅色衣服的人對自己是有害的,你應該遠離這些危險人物,而讓你不時心生懷疑。

當事人也非常困擾,這些妄想、幻聽內容對思緒形成干擾,讓他沒有辦法專心在眼前的事物上。同時,這些內容有時候也會造成自己心裡面的恐慌、害怕。而情緒上的波動,則讓周圍的人明顯和自己保持著距離。

自我接納的難度

孩子是否願意接受自己的狀況,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有些孩子的狀況時好時壞。在狀況不好的情況下,當事人非常害怕;然而,當狀況緩解的時候,當事人又無法接受發病期間,自己的怪異舉動。

對於思覺失調症孩子來說,在逐漸恢復之後,也非常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關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很敏感。而當事人對於自我的接納程度,往往也影響到後續對於生活以及校園情境的適應。

有些同學不敢、也不想再回到原來的校園,因為別人的目光、對自己指指點點,往往形成另外一種壓力源。當壓力事件再度來臨的時候,又很容易加深當事人出現妄想、幻聽的狀態。

 

 

對於有些同學來說,在發病之後,很容易造成認知上不同程度的受損(在兒童期發病的孩子,由於正值發展階段,對於心智的影響較為明顯)。

或因發病狀態,導致在學校的學習中斷,課業明顯落後,跟不上進度,這又形成另外一種壓力源。

思覺失調症同學對於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整體表現會感到沮喪,特別是對於原本能力及表現相對好的同學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發病,自己產生明顯的落差,更是令人難以接受。

這種沮喪往往也讓當事人的情緒低落、憂鬱,甚至退縮,不願意與人互動,或不願意回歸到日常生活以及校園學習。

思覺失調症孩子是否有病識感,當事人是否清楚與了解自己的實際狀況,也決定了他後續的改善程度。

思覺失調症學生的病情很容易復發,每一次的發病,對於當事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折騰以及身心耗損。有時,甚至於會對當事人的認知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暫時遠離校園的必要性?

當思覺失調症同學發病後,在身心狀況不穩的狀況下,學校會傾向於希望孩子請假就醫,住院或在家休養。有時也會和家長討論是否需要讓孩子先辦理休學,暫時遠離校園,以改善病情。

這看似一種「我是為你好」的立場,是協助孩子解除壓力的處理方式。然而,這是否為最適切的安排,必須經過謹慎評估。

例如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學生,社會行為會退化,在沒有校園環境的支持下,孩子的退化速度會很快,除非父母有特別的安排。

當然,學校也是處在兩難的立場,一是考慮到孩子在校園的安全性,無論是對自己或對他人;另外則顧慮到孩子的身心狀況。

藥物治療的溝通

對於學校老師來講,思覺失調症學生拒絕服藥,有時會帶來困擾。在醫師的處方下,藥物治療對於思覺失調症學生是相當關鍵的,若孩子拒絕服藥,很容易導致病情惡化。

在考量孩子的服藥狀況時,除了藥效的作用之外,同時須考慮到使用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對於當事人身體造成的不適。這一點,往往是大部分學生拒絕服藥的原因之一。

畢竟服用藥物的是孩子,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抗拒。服藥內容以及相關規定,主要由醫師和家長針對處方進行討論。

老師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協助孩子增加服藥的動機,以改善症狀,同時追蹤孩子在服藥以及拒絕服藥的狀況下,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模式,以作為家長日後與醫師溝通的主要參考依據。

作者簡介|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