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卻不流於放牛吃草

孩子慢慢長大後,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說:「該放手,讓他/她學會獨立了!」看著孩子日漸抽長的身高,我們的確也會有所警覺:「是啊!他/她的確不小了,怎麼還那麼幼稚、不懂事啊?是該練習放手,讓他/她學會為自己負責了」。「放手」二字說來容易,其實要真正做到,又不流於「放牛吃草」,對於為人父母實在是一大挑戰。

 

以「挑戰」形容「放手」的不易,一點都不浮誇,因為其中牽涉到我們對於孩子的應對姿態與表達期待的方式,是否隨其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調整。這個問題表面看來不難處理,但為人父母卻得經歷一場內在艱難的拉鋸。

最近在跟女兒的互動上,我就覺察到自己有時似乎仍會使用對待小小孩的口吻與方式,跟她相處與對話,她雖然不會排拒這樣的互動模式,但已微微流露不耐煩的神色,或偶爾呈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放空」狀態,彷彿我是在對空氣說話。在有點失望的感受當中,我警覺到自己似乎發射了錯誤的頻率,以致無法引起她的共振。

 

比如早上叫她起床上學,長期以來我已經習慣用對待小小孩的方式跟她「磨」,搓搓背、擦擦臉、撓她的胳肢窩,甚至還練就即席編一個小動物起床上學的故事,誘導她離開香甜的被窩,起身洗臉刷牙,換裝上學去。這招在她還小的時候還算管用,但現在卻突然失靈了,甚至反而推她躲入被窩深處。媽媽為了載她出門上學,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催促的音調也越來越高昂,但她卻無關痛癢似的,我這才驚覺親子互動的姿態有問題,應該停頓一下並作調整。

 

「放手」不是從今以後就不再管她,而是要讓她懂得為自己負責,這樣做爸媽的才會省心。我不自覺的把女兒當成小小孩,她的內在當然就長不大,不論好說歹說,她就陷在那樣的互動模式裡,並且打從心底認為,父母都會承擔、包容一切,不會有任何問題。

 

我知道只要我改變,她就會跟著改變,於是在一個彼此對話還算愉快的時刻,我藉機對她說:「妹妹,你已經國小三年級,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了,真不賴!唯獨早上起床這件事,讓爸爸、媽媽覺得有點傷腦筋,也讓每天上學的氣氛變得好緊張。」她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人家就很想睡嘛!」我繼續表達我的想法:「爸爸不想看到媽媽每天早上都因為叫你起床而發脾氣,我相信你也不想。從明天開始,爸爸還是會叫你起床,但只叫一次,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到,跟哥哥一樣把自己打理好。」

 

隔天早上,一切按照約定進行,我在叫喚她起床之後,便逕自去處理其他事情,相信她可以在起床這件事上「獨立作業」。果不其然,在看到哥哥下樓穿鞋的時候,也看到妹妹睡眼惺忪,慢慢的走下樓了。第一天,整體速度並沒有比我先前「全程監督」要快,但起碼沒有聽到媽媽尖銳的催促聲了。這是個美好的早晨與開始,這樣的氛圍得讓它成為常態,而我知道,祕訣就在於覺察孩子已經長大,應對方式必須同步轉化,表達期待必須溫柔堅定、清楚明白,這樣「放手」才有可能逐漸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有一天,孩子的媽對我說:「有的時候真的很生氣,她已經這麼大了,怎麼連這種小事都做不到。」我說:「你有把你的期待好好告訴過她嗎?如果沒有,她怎麼會『自然而然』就達到你的期待呢?如果只把期待放在心裡,單方面用來衡量孩子眼前的行為,只會引發自己的不悅,而孩子最後也只會帶著委屈,接收到大人的怒氣而已,永遠學不會對自己負責,長此以往,對親子關係不是很傷嗎?」

 

所以,「放手」絕對不是因為失望而「放牛吃草」,反而是因為愛,而為孩子指出成長「進階」的梯級。在看著孩子躑躅向上時,需要一點冒險的勇氣,也需要耐心等待,其間內在的煎熬,誰說「放手」容易呢?

資料來源:https://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