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的富足,各種科學知識的充實,現在的父母大概沒有人會否認教育對小孩子的重要性

但爭議較多的,往往是到底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導孩子 ? 有沒有最佳的時機 ? 以及爭辯太早或者太遲的問題

坊間也出現越來越多的所謂腦力開發、潛能激發、全腦教育等等的教材或托兒所、安親班......

因為兩年前我認識了儲老師,也更進一步的了解 25年來儲老師在台灣深耕 0~3 歲的幼兒早教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她神奇的教學法背後的理論基礎,讓我原本就對幼教越早越好這件事深信不疑。

 

但這一切都比不過三天前看到的一則影片這樣震撼 !!!

 

(本影片轉自網路,其著作權屬於其所屬著作權人。若著作權人認為有侵權疑慮時,本部落格將於收到告知後即刻刪除)

這段影片是由國家地理頻道製作,主要的內容在探討天才兒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大腦的機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到昨天為止,這影片兩天內我已經完整的看了三次,有兩次是自己看的,第三次則是邀請準媽媽陳太太一起觀賞。

這段影片對我們兩個人都帶來不小的衝擊,因此,我在這邊非常真誠的推薦給每一個爸爸媽媽,以及正在準備或者即將成為爸爸媽媽的好朋友們,請你們務必仔細觀看,掌握大腦的秘密,真真是我們送給孩子的無價之寶。

當然我完全清楚可能有些人沒那麼多耐心看完這段影片,畢竟裡面還是有些不那麼重要的串場內容,所以下面就整理出精華處給大家參考

1. 影片 5:20 開始

    經過研究,演奏音樂時的大腦運作相當可觀,因為演奏音樂者除了眼睛看音符之外,接著就是要判讀音符,然後移動手臂與手指(甚至腳尖),接著用手指的觸感判斷各個指頭是否達到正確的定位,然後上千條的肌肉纖維以適當的力道和精準的時機觸擊琴鍵發聲,耳朵接收一連串的音符的同時,腦部還要判別有沒有彈對、現在彈到哪裡了、接下來要彈什麼......。這麼多的計算以及這麼多的動作,都在瞬間完成,真的是非常神奇而且偉大。

    以下是我的觀點 :

    不能否認的,學習音樂的代價相對較高,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辦法負擔得起,而且如果爸爸媽媽不是音樂高手,小朋友又不自動自發練習音樂,那麼寶寶往往每個禮拜只在鋼琴老師要來的前幾個小時、甚至是只有鋼琴老師在的時候才彈彈琴,這種沾醬油的方式究竟能對幼兒的腦部發展產生多大的幫助,我覺得相當質疑。但事實上就我所知。有另外一個相對效果也很不錯,但成本相當低,而且幾乎每一位家長都能夠幫助寶寶們持之以恆做到的腦部潛能開發的秘密絕招,那就是閱讀。

    杜曼博士說過,閱讀是幫助幼兒全腦發育最好的方法。事實上,我覺得這也是最簡單的方法,而且他帶來的附加的好處,是寶寶可以終身受用不盡的,那就是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閱讀真的很簡單,每個人都會閱讀。接下來用寶寶學習閱讀的方式,來檢視閱讀的神奇之處 : 閱讀的時候寶寶必須眼睛看著文字,接著用指尖指著一個一個的字,大腦收到文字的影像後,開始理解文字,並且命令口腔以及發聲部位的肌肉將文字念出來,然後耳朵接收念出來的文字,再由腦部去判斷是不是念對了,眼、耳、手、口相互配合著一個字一個字的念下去。這是寶寶學習閱讀的最初階的方法,叫做大聲朗讀。他或許沒有彈奏音樂那麼樣的複雜,但是他是一個相當有效而且經濟實惠並且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的腦部開發訓練。

    閱讀輸給彈奏樂器的地方,在於閱讀比較難同時訓練左右腦運動神經的協調一致,畢竟寶寶不必左右開弓也可以把閱讀這件事做得很好。但閱讀的這些特點,讓我認為更適合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 :

    a. 閱讀比較便宜,而且爸爸媽媽就能夠當寶寶的師父 + 師父領進門後就真的修行在個人

    b. 閱讀活動不會受到樂器的限制,只要帶著一本書,寶寶幾乎是隨時隨地都能夠進行閱讀活動

    c. 進階的閱讀需要對文法的理解,並且從認得一個一個單字擴展到單詞,再由單詞擴展到句子,接著是句子擴展到段落,段落擴展到文章甚至整套劇情連續的小說。閱讀的深度與複雜度讓寶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提高挑戰性,並且刺激大腦更多區域。

    d. 閱讀活動不只是一個活動而已,他還伴隨著吸收知識。當完成一段閱讀活動時,寶寶也學會了新的事物,不管是新的字、新的動物、新的國家、新的顏色、新的語言......

    e. 閱讀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寶寶一旦擁有閱讀能力、並且樂於閱讀,等於是打開一扇門,讓寶寶能夠自己進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人類數千年來累積的智慧任憑遨遊。

 2. 影片 9:17 開始

     我認為這一段是整個影片最精華的地方,但是他真的很悲傷,看完之後會讓你的心情壞上幾天。  這個故事很殘酷,但是他揭露了每個爸爸媽媽都一定要知道的,關於寶寶大腦發展的秘密。  

    1970年,洛杉磯發現了一名 13 歲的小女孩吉妮,她從出生開始,就被父母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並且綁在附有便器的椅子上。這 13 年來,她沒有接觸過爸爸媽媽以外的任何人,爸爸媽媽也很少跟她互動。就這麼不見天日的束腹在一張椅子上過了13年。

    她被發現的時候無法言語、無法控制大小便、甚至無法自己站立或行走。她的智力大概只有 18 個月左右。

    這是一個相當極端的例子,極端到可以拿來驗證早教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寶寶的早期教育是越早越好還是順其自然就好 (後天很重要 vs. 先天決定一切) ?  早教是真有其事還是只是又一個商人賺錢的噱頭 ?

    這個故事很悲傷,儘管專家們努力想要幫助吉妮學習,讓她能夠後來居上、讓她能夠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他們都失敗了。儘管再怎麼努力,有些事情吉妮永遠都學不會,原因只在於她錯過了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大腦運作某些功能的區域,已經被永遠的關閉了!

    在人類出生後,我們的大腦有幾千億個細胞,腦神經細胞之間有上兆的突觸相互連結。但這些突觸實在數量太多了,三歲的寶寶擁有成年人兩倍的突觸,這些突觸多到讓腦部決定將"用不到"的部分永遠切斷,使腦部的使用更有效率。

    大腦突觸切斷的時機有兩次,一次在三歲、一次則在青春期。

    這時我才真正了解到,為什麼那麼多的專家在疾呼 " 0~3 歲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把握這段時間給予腦部充分的刺激真的很重要,而且這效果將會一直持續陪伴寶寶一輩子。

    腦部成長的關鍵在於適當的刺激。所謂的刺激其實就是各種感官接收到的訊息。例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因此也有科學家以小動物進行過類似實驗,初生的小狗通常都會接受母親不斷的舔拭,原本我們以為這樣的舔拭只要為了保持狗寶寶的清潔,但經過科學家的實驗後,出生後就被隔離而完全沒有接受到狗媽媽碰觸的狗寶寶,較容易夭折、反應較慢、生長發育也比較差。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得出幼兒時期的觸覺方面的刺激對腦部成長的正面影響,並且有越來越多嬰幼兒方面的專業書籍提及"缺乏撫觸將會造成嬰兒身心發展的障礙"。

3. 影片 18:13 開始

    這個部份的影片說的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並且以實際進行的大量幼兒實驗,證明早期教育是影響幼兒一生發展的關鍵。在 0~3 歲這個階段受到妥善的腦力激發教育的寶寶,或許在初期看不出差異,但逐漸的,從 15 個月大開始,接受早期教育的寶寶在 IQ 等等各方面的表現開始有較好的表現、2歲開始,接受早教的寶寶呈現明顯的領先、3歲之後,專家說已經能夠確定 3 歲以後才想要開始已經太遲了。經過長期的追蹤,證實接受早期教育的寶寶一路上都有著較為優異的表現,無論是較高的智商、進入較好的學校、取得較佳的工作,早期教育對寶寶的一生帶來相當長遠的影響。

    很重要喔! 在一歲以前,有沒有接受早教,他的成果是完完全全看不出來的 !  爸爸媽媽們,你們要相信 !  而且要堅持 !!

    早期的學習落後往往帶來相當毀滅性的惡性循環,那就是當小朋友的學習成績落後於其他同年紀的孩子時,週遭的大人將會降低對他的期待,並且將它貼上"遲緩"的標籤,這個時候其實孩子自己也感受的到他人的另眼相待,逐漸對學習喪失了自信與興趣,甚至開始害怕學習,結果當然就是更嚴重的落後。如果能夠在早期不斷的刺激腦部,並且讓腦部一直忙於吸收新訊息,並且在孩子的能力增長的同時適當的、不斷的提高挑戰性,就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4. 接下來的影片    

    接下來的影片將話題導向遺傳基因是不是就是天才的製造機。我想,這比較不是我有興趣的議題,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畢竟我們無法改變先天的遺傳因素,就像我沒辦法改變陳太目前肚子裡的雙胞胎究竟是男寶寶或者女寶寶一樣。當爸媽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盡量的多吸收最新的最正確的知識,並且提供給寶寶們最好的條件。

    把握 0~3 歲人類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一輩子只有一次,腦部的發展是回不去的,用不到的突觸切斷了就切斷了。把握早期教育是"教孩子釣魚"的最棒的方法,因為我跟陳太都沒有億來億去的身價可以送給兩個寶寶。但或許即將身為爸爸的我,這一陣子這樣認真營造一個我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環境,可以在二十幾年後養出兩個小佐克伯。    哈哈哈哈~   到時候我就能夠開著保時捷提早退休了~~~  

 

 

 

 

arrow
arrow

    雙胞胎陳把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