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度臺東縣學校社群申辦計畫

105年度臺東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中小教學品質整體計畫

辦理「以學校本位教師持續專業發展」學校社群申辦計畫

壹、  緣起

近年來,在一波波課程改革、發展、遞移的過程中,教育變革的重心已由教學者回到學習者,使得教學必須回到關注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上。而學校教學與課程發展的風貌亦因科技、資訊、文化快速變遷因素,趨於開放與多元,知識更新的速度、幅度與日俱增,如何讓學校及教師的教學專業保持最先進,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的進行學習,以求進步。如此,持續專業發展(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簡稱CPD)已成為學校課程經營上重要的課題。

承上,「以學校本位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經營方式,是希望各校在考量自己學校性質與條件之下,透過學校內、學校間的合作,以及校外專家所提供之課程,引導學校逐步發展以學校為本位的持續專業發展。而其評鑑中關注的焦點應放在學校的動態發展歷程,它不在於建立標準化的檢核指標,而是強調學校的優質化表現(劉鎮寧,2015,臺東縣國中小校長會議)。期許參與的教師能透過有系統設計的專業成長活動,以增進其專業知能、強化其專業態度和改變其專業行為,進而提升教學效能和擴大學生學習效果。(吳清山,2005)。

貳、  依據

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5年度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

二、105年度臺東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整體計畫。

參、  目標

一、 引導各校將學校視為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基地,在兼顧教師個人和學校發展的需求下,訂定適切各校之社群發展計畫與專業成長活動。

二、透過成效評估機制,輔導學校教師在社群發展活動中,維持全面的成長記錄,作為各校動態發展歷程修正或延伸之依據,協助各校逐步優質化的表現。

肆、  補助對象:本縣(市)各國民中、小學

伍、  實施方式

一、 學習社群課程內涵

校本課程發展內涵應在關注教育專業知識(PK)、學科內容知識(CK)、學科教學知識(PCK)及和教學有關的一般生活智能(如美感教學、博雅教育等)上,可包括:共同備課、觀課、議課、同課異授與專業對話,教學檔案製作、主題探討與經驗分享、校外專題講座、新進教師輔導、校本課程發展、教學方法創新、多元評量、教學媒材研發、行動研究與調查、協同教學、案例分析等實質改進課程與教學效能為研修主題,在擇定的主題下學習社群名稱自訂。

補充說明:

教育專業知識PK(Pedagogical Knowledge)指演示在教學上的知識

學科內容知識CK(Content Knowledge)指學科內容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指一種融合學科教材和教法的知識,教師在考慮學生不同能力和興趣下將學科內容知識CK,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演示在教學上的知識PK。所以PCK是針對某一教材概念使用表徵,可讓學生理解方法的知識。

二、 學習社群之組成

(一)各校可依學校發展或教師之「年級/學科/領域/學群」需求成立持續專業發展的學習社群。單校及跨校學習社群之人數組成至少以6人為原則,並推舉一人擔任社群召集人(跨校社群則委由其中一所學校代為申辦)。

(二) 學校規模在24班以下者同一校至多可申請二個社群,25~48班同一校至多可申請四個社群,49班以上同一校至多可申請六個社群,跨校學習社群至少三校組成,惟實際補助額度由教育處依學校申請情形及審核結果衡酌調整。

三、學習社群之類型、運作條件、評估指標與經費補助

類型

人數

運作

次數

運作

期間

※評估指標參考來源:專業成長評鑑重要五層次Guskey(2000)

經費

補助

(元)

評估層次

資料蒐集與呈現方式

評估依據

初階社群

6人以上

6

105.2

~

105.12

教師的

反應

*問卷調查

*焦點團體

*訪談

*學習日誌

*教師對於課程滿意度

7000

教師的

學習

*紙筆測驗

*實際模擬操作

*反省日誌

*檔案或個案分析

*教師吸收新知與技能的情形

進階社群

6人以上

10

105.2

~

105.12

教師

使用新知

*問卷

*結構性面談

*反省日誌

*參與者檔案

*直接觀察法

*錄影或錄音記錄

*教師對於新知與技能的運用程度與品質

*記錄與改進課程內容

15000

學生

學習結果

*學生檔案記錄

*學校檔案記錄

*結構性面談

*問卷

*檔案*

*學生學習結果包括認知、情意、技能

 

陸、  申請方式

一、 學校應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運作現況評估與目標,先與教師進行討論,提供教師作為專業成長需求考量。

二、 個別教師在知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運作目標後,依個人需求與學校規模與條件,決定社群組成,並撰寫「以學校本位教師持續專業發展學校社群申請表」(如附件1),就學習社群組成目的、年度目標、進行方式、年度進度規劃、評估成長歷程資料呈現方式、預期效益、學習資源及經費概算等予以填列後,送交學校教務處(教導處)進行彙整及初審。

三、學校彙整教師需求後,擬訂學校之「教師精進教學之學習社群實施計畫」(如附件2-12-1-1),並彙整校內各學習社群之申請表,填列「教師精進教學之學習社群彙整表」(如附件2-2),報送本縣教育處進行審查。

四、 請於104年10月29日(星期四)前,上傳下列資料至本縣國教輔導團網站提出申請:

(一) 學校彙整教師精進教學之學習社群申請表(如附件1

(二) 學校「教師精進教學之學習社群實施計畫」(如附件2-1)(跨校聯盟請參考附件2-1-1)

(三) 個別教師學習社群之「教師精進教學之學習社群彙整表」(如附件2-2

柒、  審查原則

申請截止日後,依下列原則進行書面審核(如審查指標表):

一、能切合教育部及縣內主軸規劃(30

二、能符應學校發展現況及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評估(20%

二、 社群運作之整體規劃及行政支援具可行性(10%

三、 社群之運作及規劃能達成年度目標及預期效益(10%

四、 社群之召集人及成員組成適切,成員有共同願景志趣樂於分工分享(10%

五、 經費編列之合理性(10%

六、 其他審查原則:(10%

(一) 區域平衡原則:各行政區儘量有學校參與。

(二) 激勵弱勢原則:於條件相同時,考量資源較弱勢之學校為優先。

(三) 積極效益原則:學習社群進行方式儘量均衡,發揮經費最大效用。

(四) 資源共享原則:鼓勵跨校跨領域建立學習社群。

捌、  經費補助與核銷

一、 本計畫所需經費由教育部及教育處部分補助,各校宜積極自籌相關經費共同推展。

二    經費支用舉例如下:可支用於鐘點費外聘講師(每節50分鐘/1600元),校內老師若擔任社群實質授課講師可支領鐘點費,(每節50分鐘/800元),亦可支用於外聘專家學者諮詢費(每次/每人2000元)、資料蒐集費(請註明欲購之書名及出版社),其餘可用在資料印製等雜項支出,惟不可支膳費、茶水費。

三、 獲補助經費之執行期程,自105年2月起至105年12月止。

四、 每一社群於專業成長活動年度運作結束時,需完成一份成果報告(社群運作成果摘要如附件2-3),另學校於辦理經費核結時需提送成果報告報處:包含前言、量之分析(如:社群參加人數)、質性資料與分析(如:歷次活動或會議記錄、研發之課程、學習(反省)日誌如附件2-4、多元評量模式或教材教法、教師專業成長提升與學生學習成效之客觀分析、學校組織文化之改變,或教師需求滿意度分析等),以及活動書面資料與相關照片,一場專業學習社群活動影音檔等。

五、學校執行歷程細部資料及教師個人之專業成長歷程資料,請確實依依學校申請之學習社群之類型、運作條件、評估指標等要求留校備查,本府會組成評估訪視小組,到校進行實地訪評,做為學校後續申辦經費之參考。

六、 本案經費由教育部及教育處精進教學計畫中補助,以專款專用方式處理。經費之請撥、支用、核銷結報事宜,依教育部補助及委辦經費核撥結報作業要點之規定辦理。

玖、  成效考核

一、學校之執行情形,應接受教育部及教育處相關小組之訪視。

二、經費應於規定時程前進行核結、成果報告應彙整詳實,並於時效內完成各項填報資料等配合工作。

三、本案之辦理成效將做為下年度經費補助之參據。

四、本處得依各項執行成效,依權責給予參與教師敘獎鼓勵。

拾、  獲本案經費補助學校應配合事項

一、 參與本處辦理之期初研討會與期末成果繳交,讓彼此有分享交流的機會。

二、 參加之計畫請自留影本,無論是否入選,皆不退回。

三、 參加之計畫如有違反著作權法經有關機關處罰確定者,取消補助資格,並自負相關責任。

四、 若經通審核通過而獲補助之本案計畫成果全部內容,本處有權收編為專輯印行。

五、 相關計畫內容、表格,請逕至本縣教育處及國教輔導團網站公告區下載。

六、 經費概算表金額之單價請依本申請要點之經費支出項目及標準辦理。

七、 本經費概算表寄出前請務必核章並影印留存。

拾壹、   本計畫奉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