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百寶盒

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能幹而有責任心的人,就要從容忍孩子「越幫越忙」開始;

要趁著孩子最有好奇心的時候(兩歲開始),鼓勵他為大人做事,例如:掃掃地、排鞋 子、收衣服、整理小書桌、洗菜、收碗盤等。

如果孩子真的做不好,父母也寧可私下花 時間慢慢調整,不應嫌東嫌西或當面改正,以維持孩子的好奇心與自信心。

 

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功

● 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犯錯、去思考和改正錯誤,敢於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從中獲取自 信心和挫折容忍力。

● 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錯(尤其是認為他有意搗蛋),就大發脾氣或急著糾正。

● 要培養孩子認識錯誤、敢於承認錯誤的習慣,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頭 腦去想。

● 不要擔心挫折,讓孩子承受失敗或錯誤,是他成長必要的一部份。這種對失敗的承受 力,比任何知識都重要得多。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越俎代庖替他做決定,而是當他的「顧問」,只給他提 建議,鼓勵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是因勢利導,當他的「啦啦隊」,鼓勵他去 做更困難、更複雜的事。

● 讓孩子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去學習、去主動建構知識。

 

堅持運用「自然後果法」

● 忘了帶水,讓他渴著;忘了帶飯,讓他餓著,不要「一通電話,服務到校」,教導孩子學習自己負責: 讓他嘗試錯誤,最好不必提醒,若有必要提醒,也不要告訴他怎麼做。

●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只陳述事實,不要加油添醋。例如,「再不來吃 飯,我沒時間等你。等一下我收起來,你不許找任何東西吃。」而做不到的不要說,不 要恐嚇他:「你不餓,那你就不用吃飯了! 」

● 確實堅持,例如:不肯來吃晚餐,就把飯菜收起來,把各種零食收到廚房裡,然後把 廚房門關上或牽上一條線,規定到明天早上七點鐘以前禁止進入,確實管制他不能吃任 何東西,即使他餓了苦苦哀求,也不能因心軟而放鬆。如此,必能平息晚餐時的戰爭。

 

即刻制止嚴重偏差的行為

● 如遇孩子的行為偏差,會招致嚴重惡果或道德問題時,應「立即」制止,但應注意下列 事項:  應「以理服人」,盡量不使用父母的權威,讓他真正了解錯誤之處,以及會造成什麼 惡果、父母會有什麼感覺等。

● 使用平和的態度、穩定的眼神及低聲的語調,會更有效。大聲斥責可能讓孩子把注意 力放在震懾上,反而忘了問題所在;或甚至誤以為只是父母情緒不好(不是他的錯); 或認為父母對他發脾氣也有錯,打平了,他就沒事了!

● 適當的處罰可以是罰站、罰跪、罰 Time Out(暫時隔離起來自我省思)、罰寫悔過 書、罰他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等;重則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的屁股、手心為限。但最好是 事先一起商量,或徵求他的同意,使他意識到這個處罰的規則,不是父母強加於他,而 是他認可的。

● 父母對已經講好的規矩,要態度一致,要穩定、堅持,不要有時管、有時不管,有時 處罰、有時不處罰。依照「習慣領域」的說法,一件事要連續做上二十一次(天)以上, 才會變成真正穩固的習慣。如果父母對規矩的堅持反覆不定,對孩子偏差行為的改正或 好習慣的建立,就很難有效果了!

 

依照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學習

● 父母宜依照孩子的興趣或意願,盡量讓他自己嘗試錯誤,不要急著指導他,尤其不要 禁止他,以發揮他的潛能或特長。例如,兒子做科學展,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做試管試驗; 女兒做數學兩位數乘法,堅持先算十位數再算個位數,就讓他(她)先做完了再作檢討, 可以讓他發展創意,並養成自己負責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