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數 71,904

國中前孩子最容易「手機成癮」 父母該怎麼做?

「同學都有智慧型手機,只有我沒有!」孩子的要求,父母聰明接招。

「等一下!」「等一下!」小歐的媽媽已經叫他不下十次應該吃飯了,小歐卻一直搪塞,捧著手機,不停滑動方塊攻擊眼前怪獸,媽媽無可奈何只得把飯盛好放在他面前,叮嚀他等一下吃。

這是很多家庭在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後出現的畫面,2013年行政院《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指出,12~14歲的孩子有超過一半(57.1%)持有智慧型手機,15~19歲學生則有近八成(76.8%)擁有智慧型手機。

12歲以下的小孩雖然多數還未持有手機,但環境影響下,持有手機的年齡一直下降,到底什麼時候小孩適合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當小孩提出要求時,父母該怎麼接招?

「延後、延後、延後」是第一策略

《臉書世代的網路管教》詹姆士˙史戴爾(James P. Steyer)的個人意見是高中之前都不要給孩子智慧型手機,因為智慧型手機能夠上網、拍照、上傳照片等多項功能,讓孩子既容易分心又容易陷入網路危險的世界,而且價格昂貴,因此他建議父母面對孩子想要智慧型手機的要求,「延後、延後、延後」是第一策略。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前北市聯醫和平院區精神科醫師李慧玟指出,在孩子有能力購買與負擔手機費用前,都不應該未經討論就替孩子購買手機。

馬偕偕談中心主任呂奕熹也建議,16歲之前,孩子不太需要使用智慧型手機,如果孩子真的需要,也要先與他溝通清楚需要付上什麼代價,比如幫忙做家事。

16歲之後,則可以允許孩子兼差打工買手機,但也要約法三章,例如:成績下滑,手機就要收回等等。

(圖片來源:pixabay)

即早溝通 不武斷拒絕

科技愈來愈進步,智慧型手機不是原罪,但是父母如何即早教導孩子認識智慧型手機更重要。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立即、武斷的拒絕,並不是好方法,反而會加深孩子想要得到的慾望,因此如何與孩子溝通,可以從以下五件事做起。

1.與孩子溝通為什麼需要智慧型手機

「先坐下來跟孩子談,了解他的需求是什麼,」前北市聯醫和平院區精神科醫師李慧玟指出。

她認為,不管要替孩子買任何東西,都需要先進行溝通,讓孩子明白買東西的意義和目的,說清楚買手機是要補足生活上的什麼需求,「不可能無限制地替孩子買東西。」

可以帶著孩子去思考想要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動機是什麼,讓孩子表達出要求買手機背後真正的需求,父母才能針對孩子的問題點做真正的溝通。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如果是因為同儕都有手機,沒有手機的孩子擔心自己被排拒在朋友圈之外,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即使沒有手機還有其他交朋友的方式,像是下課時一起到操場打球、一起到圖書館研究功課等等,都可以培養同窗情誼。

2.幫助孩子建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規則

每個孩子自我管控的能力不同,談到幾歲適合買手機,李慧玟認為沒有標準答案。

同樣地,即使到了大學的年紀,還是有不會管控自己的孩子,因此年齡不是唯一標準,呂奕熹指出。

呂奕熹舉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小孩在家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原則,是做完所有家事、功課之後,才可以碰智慧型手機。還有出去旅行時,當與親友碰面,也要表現良好,見人打招呼,才能玩智慧型手機。

自我控制能力還包括金錢,有些孩子有了智慧型手機就下載昂貴的App,或是拚命上網、講電話,等到手機費爆量才向父母求助,此時父母不應該買單,否則會養成孩子不負責任的習慣。

建立規則幫助孩子從小就知道必須有好行為,才能享受權利,培養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3.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時間

一旦有了智慧型手機,時間很容易消耗在小遊戲和社群網站上,孩子是否能控制好使用時間,關乎適不適合讓他們擁有智慧型手機。

首先,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有些父母自己整天黏著手機,甚至忽略孩子的需求,這樣的父母通常也會把手機當作搪塞孩子的工具,等到孩子成癮了,才強力把手機收回來,叫做剝奪,此時孩子很難接受。

比較好的方式是,一開始給孩子手機時就先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因為玩手機出現問題,例如:功課做不完、考試成績下滑等問題時,就要把原本釋出的權力收回來(收回手機),這叫「負增強」,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

應該讓孩子明白手機只是在外與家人聯絡的工具,回到家後,就是家人相處的時間,應該將手機收起來。

如果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出現「該吃飯不吃飯、該睡覺不睡覺、該上班不上班、該上課不上課」的情形,就是成癮了。

出現成癮現象時,應該及早看門診,且重新制定家規,由父母做起,規定全家人何時該收手機或將手機關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4.幫助孩子面對網路安全

對於孩子該不該有智慧型手機,專家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他們一致認為安全是最重要的議題。

「使用智慧型手機會遇到的安全問題,就是網路安全的問題,」呂奕熹指出。

要讓孩子知道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後,可能面對隱私權的問題,例如:臉書的打卡的功能,專家提醒慎用這些地理定位服務,以免被網路上不肖人士擷取利用。還有資訊過度暴露的問題,謹慎提供個人資訊,不要在網站上提供電話、地址、生日、其他身份資訊等等。

除了個人資訊,孩子如果拍下不雅的照片或影片,散布在網路上,更可能增加被霸凌的機會。

有些小孩子會跟父母說「老師把功課發布在臉書上,如果不用智慧型手機會比別人更慢獲得資訊」,父母也需要分辨孩子說的真實與否,以免孩子在智慧型手機上接觸不知名的社群。

目前國內沒有針對父母使用的智慧型手機監控模式,所以更應該謹慎考慮,確保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5.智慧型手機是工具,不該是獎賞

最後,父母應該搞清楚自己幫孩子買智慧型手機的心態是把它當成工具,還是獎賞。

李慧玟指出,父母不可以抱著獎賞的心態給孩子買智慧型手機,特別是超過上萬元的智慧型手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她認為,國中以前,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可以透過集點的方式替孩子設立一本紙上小銀行,存下一筆存款,等到孩子需要用錢時,就從自己平常的存款扣款,也可以讓孩子學習等待滿足,也能達到理財和教育的效果。

呂奕熹指出,愈早讓小孩了解智慧型手機只是一個工具,最重要的功能在於聯絡,其他功能都是附加的,是很重要的觀念。

他也提醒,父母給孩子手機通常以聯繫為考量,其實不需要給予智慧型手機,一般不具上網功能的3G手機就有GPS定位功能,也能保障孩子的安全。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國中前孩子最容易「手機成癮」 父母該怎麼做?

整天都想滑?10招幫你擺脫「手機成癮症」

你有「手機分離焦慮症」嗎?這個徵兆是警訊

您正在閱讀

《食物大翻轉》

【別被手機綁架】你的人生還有這些

國發會2016年調查,12歲以上民眾每4人就有3人持有手機。65%的人與家人朋友吃飯時也在滑手機、80%的人等車坐車時看手機、81%的人睡前還要再來一下。手機已經變成是另一半了嗎?

國發會2016年調查,12歲以上民眾每4人就有3人持有手機。65%的人與家人朋友吃飯時也在滑手機、80%的人等車坐車時看手機、81%的人睡前還要再來一下。手機已經變成是另一半了嗎?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